N海都记者 杨江参
通讯员 谢佩龙(晋江市委宣传部供图)
眼下的晋江,正如火如荼举行国际大体联足球世界杯、CBA以及WCBA等三大体育赛事。不仅如此,国际篮球博览会、NEST全国电子体育大赛以及晋江马拉松赛等赛事也将于11月—12月齐聚晋江。
一个县级市,缘何吸引这么多的体育赛事?当你身处晋江这片热土之后,答案似乎已不言而喻。
晋江是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提出“晋江经验”的发源地,还是全国第三个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体育产业基础雄厚。多年来,晋江市以“晋江经验”为引领,始终把体育产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培育众多体育品牌。近几年,晋江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等战略要求,立足实际,以国字号创建为抓手,在夯实体育经济的基础上,持续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互动发展,全力打造中国体育强市,自然就对体育赛事产生了虹吸效应。
统筹谋划
深化六大国字号创建
近年来,晋江持续在国字号区域品牌、国字号企业品牌、国字号体育赛事、国字号训练基地、国字号竞技人才、国字号体育展会等六大方面上发扬优势、奋勇争先,取得阶段性成效。
国字号区域品牌上,先后获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入选“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公示名单;作为福建唯一,获评全国首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今年6月受邀参加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市交流活动并进行典型发言。
国字号企业品牌上,中乔体育入围新一轮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成为继安踏、361度、卡尔美、舒华后,晋江第五个获此殊荣的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20多枚,拥有、收购国际体育用品知名品牌33枚。
国字号体育赛事上,近几年,成功举办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晋江马拉松等十余项国际、全国性赛事,去年连续落地NEST全国电子竞技大赛、中超联赛、WCBA联赛三大赛,均是各自领域国内最高级别的赛事。今年确定落地省级以上赛事30个,已举办23个。
国字号训练基地上,晋江是国家羽毛球训练基地、福建省击剑队训练基地,去年共承接国家羽毛球队、省击剑队等6批次270人312天的集训任务,今年已圆满完成国家羽毛球青年队集训保障任务等。积极对接中国篮球协会等单位,已就在晋设立中国篮球国家队训练基地进行考评。
国字号竞技人才上,晋江市运动员林超攀再次荣获东京奥运会男子体操铜牌,陈情缘以亚太第一成绩参加女子花剑东京奥运个人赛。今年,林超攀、陈情缘、黄芊芊、陈芳佳等4名运动员参加杭州亚运会8个项目的比赛,共收获5金2银1铜,金牌数和奖牌数均创历史新高。
国字号体育展会上,连续多年举办中国(晋江)国际鞋业暨国际体育产业博览会,今年的博览会吸引了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多家海内外展商参加。11月还将与中国篮球协会、中国国贸联合举办首届国际篮球博览会。
整合资源
构筑产业发展新格局
把体育产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培育,力图让体育产业成为助推晋江打造体育城市的强力引擎。对标《2023年晋江市文体旅融合发展攻坚行动方案》任务要求,全力推动体育城市建设提标扩面。
推进体育企业发展。强化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推动安踏、361度、舒华、卡尔美等企业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加大研发创新力度。正积极对接国家体育总局、省体育局等单位,支持在晋江成立体育产业科创与研发公共服务中心。积极牵线搭桥,支持企业赞助重大赛事扩大影响:安踏集团近年来先后赞助中国奥委会、冬奥会、NBA等赛事;舒华成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健身器材供应商,连续5年举办全国健身健美冠军赛;卡尔美赞助第十四届全运会和亚足联赛事,持续多年与国际足球、中国足球联赛合作;中乔体育成为国际大体联战略合作伙伴。
打造体育品牌赛事。持续放大体育赛事效应,积极承办、举办一批有影响力的赛事。今年成功举办CBA、国际男篮精英赛、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东南赛区比赛、福建省2023年和美乡村篮球大赛等大赛。其中,福建村BA获央视等20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全国全网推送阅读量过亿,每天现场观赛人数超4万,在赛事融入传统文化和旅游推荐,有效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积极培育自我IP赛事,聚焦两岸交流活动,支持各方力量举办海峡两岸体育赛事,今年已举办海峡两岸(晋江)暨港澳排球比赛、“紫晋之巅”第二届青少年武术公开赛等,深受海峡两岸和港澳地区好评。
引导体育场馆提质。支持晋江市体育中心、全民健身中心、二体中心、足球训练中心等场馆结合自身优势,打造为集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用品销售、商贸会展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元体育服务综合体,增强复合经营能力。体育中心持续举办CBA晋江赛区主场赛事,足球训练中心举办第二届国际大体联足球世界杯,并作为中乙联赛泉州亚新足球俱乐部主场;二体中心除举办各项体育赛事,还积极引入人才村、演唱会、订货会等多元业态,今年已举办匹克粉丝节活动,刘若英、告五人、任贤齐等明星演唱会。全民健身中心出租率超90%,业态涵盖康复理疗、瑜伽馆、美学空间等。
共享成果
引领全民健身新热潮
创新发展“体教融合”晋江模式,采用“教练下项目、项目下学校、学校建基地”理念,建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人才共享、体教双赢”人才培养模式,把少体校的运动项目开设到普通学校,有效推动基地与学校、学习与训练、国家队与本地运动队的融合,切实提升运动员竞技体育水平,先后向国家队、国家集训队输送14名优秀运动员,向省级和泉州市级体训单位输送人才200余人。
坚持“办赛事”“惠民生”结合,通过赛事筹办和举办,实施“民生补短板、城市提品质”工程,不断完善体育场地设施,蓬勃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让晋江群众成为打造体育城市的最大受益者。以举办重大赛事为契机,晋江近年来投入近40亿元,新建、改造和提升一批高规格体育场馆。其中,2/3场馆安排在学校,转化为学生们的体育运动场所,1/3公共场馆由专业运营公司运营,均向市民开放。同时,持续将基层体育设施建设纳入晋江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聚焦打通基层体育设施最后一公里,推动体育设施向镇、村延伸,每年平均投入500万元,在小区周边、村庄建设休闲健身公园、篮球场、足球场等一批接地气的基层体育设施。截至2022年,全市体育场地数量4881个,人均场地面积由5年前的1.8平方米提升到现在的3.06平方米。
在2008年,晋江就以人大决议的形式,把每年5月20日设为“全民健身日”。15年来,晋江通过举办全民健身活动,激发群众健身热情,营造全民健身氛围。今年启动众多主题系列活动,组织开展篮球、排球、街舞、广场舞等全民健身活动超200项,推动多个场馆对群众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有效营造全民健身氛围。其中,安海“水上掠鸭”获央视、福建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晋江野球火爆出圈,家家有篮球,村村有球场,天天看球赛,成为晋江“篮球现象”最真实写照。
下一步,晋江将持续以争创“国字号”品牌为抓手,着力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推动竞技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着力推动体育产业创新提质增效,全力打造“国字号”体育强市。
体育兴,则城市兴。体育凝聚了晋江的精气神,再分化出千千万万的种子,散播进这座城市每个人的身与心。体育也为这座城市带来更充沛的活力与朝气,一如旺盛的生命,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