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陈逸之 文/图
“鼓楼八套房”“体制内工作”“年薪超五十万”……近日,福州于山相亲角走红网络。记者日前走访于山相亲角看到,一张张A4纸大小的“相亲简历”层层叠叠地悬挂着,上面写着个人条件与寻偶要求,在现场的多为中老年人,他们仔细研究着,并时不时相互交流,打听对方孩子的情况。
许多家长告诉记者,他们十分重视两个孩子生日“合不合”。也有家长表示,车房、薪资、职业等“面包”才是过好一辈子的实际基础,在征婚简历中会有选择地突出自家孩子的优点。还有家长表示,自己每次来相亲角都会认真穿搭打扮,先给“未来亲家”留下好印象。
婚介人员:条件符合,八成能结缘
周末早晨的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洒在相亲角成片的登记表上,不少市民正在仔细查看“相亲简历”上的条件。
“60年男,170,福州人,未婚,独有鼓楼22层以上房产8套;择80后未婚女性……”记者通过整齐悬挂在墙上的登记表看到,表上列有个人的职业、学历、家庭成员、年薪收入等方面的详细介绍,同时还陈述了择偶条件。
“每周三、六、日,我们会在这里摆摊。”红姐(化名)是一家本地婚介所的员工,据她所见,相亲角的人流量很大,“可以说是‘人流如织’”。
红姐介绍,相亲者年轻化、年龄跨度大是其婚介所登记表呈现的趋势,“95后”乃至“00后”逐渐成为相亲大军;除此之外,“75后”也在相亲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一部分是大龄未婚人群,一部分则是离异未婚。“相亲市场比大家想象的更宽容,条件符合、情投意合,八成能结缘。”
部分家长:生日“合不合”,很重要
“您家孩子农历几月出生的?”“我儿子属龙,你女儿属什么?”“咱们孩子都是秋天出生的,性格都沉稳”……在于山相亲角,如此对话不时入耳。
许多家长告诉记者,他们十分重视两个孩子生日“合不合”,认为如果孩子生日“合”得来,“脱单”和将来相处会比较顺利。为了有意者快捷便利地找到自己心属的对象,婚介所的工作人员还将同一年出生的登记表合订为一本,方便直接查看。
“聊得来就能进行下一步了。”家长们彼此也十分坦诚,积极交换自己孩子的条件,看上眼的就加个微信后续联系。
“相亲是双向选择,你看上了我,我不一定喜欢你的条件。”路过的林依姆告诉记者,自己的孩子已经结婚了,她现在帮闺蜜的孩子选对象。“相亲角像一道认识彼此的门槛,能不能成还要看后续交往,你不能奢望一次成功。”
“
讲述
每次来相亲角都会认真打扮
先给“未来亲家”留下好印象
“二十五岁不小了,再不找就来不及了。”市民林依伯对儿子的年龄有些许焦虑,“二十七岁订婚,二十八岁结婚,生了孩子都三十岁了。”
“用你们年轻人的话来说,现在的相亲市场很‘卷’。”林依伯坦言,在他的眼中,婚姻不仅代表着小年轻“爱的结合”,车房、薪资、职业等“面包”才是过好一辈子的实际基础。“我老两口和我儿子都是体制内的,在福州有两套房,家庭情况还是有点优势的。”
邱女士则有些“挑剔”,除了寻常的要求,她还希望未来的女婿“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要找个会过日子的,两个人踏实生活是结婚的意义。”邱女士说,自己在填写登记表时,会有选择地突出自家孩子的优点,“这样才能在一堆登记表里脱颖而出。”
记者注意到,虽然相亲角是为了未婚者交友,但现场多是家长在交流。“现在的孩子很宅,下了班就在家里窝着,我比较操心他们的个人大事,所以亲自来看看。”黄依姆告诉记者,她知道年轻人倾向于线上交友,但线下聊一聊更能让人感到踏实。
“结婚大事关系到两家人,我和亲家合眼缘了,再让孩子们见面,能省下很多事。”黄依姆说,自己每次来相亲角都会认真穿搭打扮,先给“未来亲家”留下好印象。她对自己的选择十分自信:“我喜欢的,我孩子一定也喜欢。”
□点击
“相亲角”是怎么来的?
据了解,相亲角最早出现在2004年北京的龙潭公园。十多年来,这种交友形式因为突破了依赖于个人和家庭人际范围的关系网,又被复制到了上海、广州、深圳、郑州、重庆等多座城市。父母们希望能通过相亲角拓宽子女交友渠道,更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在扩大的“朋友圈”中为孩子找到幸福的归宿。
“作为寻找恋人的方式,相亲是一种正常的模式,没有必要过度标签化。”在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沈奕斐看来,相亲角有其合理性。她认为,相亲角是传统婚恋观的一种延续,是传统观念在一个新空间的另外一种形式的呈现。
(人民网)
□链接
“相亲”成老人社交新空间:
周六为儿女相亲 周天为自己相亲
重庆市中心洪崖洞相亲角,每到周末都迎来大批中老年人,有人甚至十年来风雨不改,每周末都到此“碰碰运气”。
和中国许多城市的相亲角不一样,重庆洪崖洞相亲角有“双重角色”,每逢星期六是父母来为儿女相亲,星期天则是中老年人为自己相亲,两者都是民间自发的活动。
如果说星期六的相亲角像是父母“推销”子女,星期天的“老人相亲角”则像热闹的联谊会。来参加的多是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当中不乏女士精心打扮,但大多数更倾向朴素上阵。
和为子女找对象的场面不同,星期天的洪崖洞相亲角,几乎没人举起写上自身和择偶条件的牌子,或是拿出平板电脑或相册出示照片。“自我推销”最有效率的方式,是从一个聊天群走到另一个聊天群,想认识人就趋上前,聊够了就自动脱队,投缘才交换联系方式,或结伴离开。
社会学家于海认为,许多年长者明知到相亲角为儿女相亲效率极低,却坚持每周风雨不改这么做,说明为子女找对象可能只是出外活动的理由,他们实际上需要的是社交。许多老人从相亲角得到相亲之外更大的社交满足。(参考消息网 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