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政经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双11”购物节 “冷清”还是“冷静”?

“双11”已走过15年,消费者开始回归商品品质与自身需求

N海都记者

何畏

今年“双11”,各平台发布的战报是一如既往的热闹。然而,许多消费者今年的感受,却与热热闹闹的平台数据不同。在不少消费者看来,这个“双11”似乎没什么存在感,甚至有些冷清,大家买买买的欲望并不是那么强烈。

微博上就有个有趣的热搜,话题是“双11是不是卖不动了”,有2.3亿阅读量,在榜时长14.3小时,热搜榜最高位置冲到了第三位。而从百度指数来看,今年“双11”的峰值搜索量较去年同期下降了60%。

今年的“双11”,究竟是啥情况?

观察:一年数次大促,消费者“营销免疫”

“双11”遇冷,是平台“不努力”吗?

事实上,从上个月开始,各大平台就已经开始了“双11”的卖力吆喝,邀请消费者参与下单。

只是,如今已是“双11”的第15年,当“折扣”“促销”不再是“双11”的专属,这届的消费者就不会再轻易受到平台营销的影响,做出冲动消费的行为。

有网友直言,现在天天都是节,不缺这一个购物节。“开学季”“情人节”“女人节”“划算节”……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在一年数次的大促面前,消费者已经失去了对“双11”的新鲜感和消费体验感,也在看惯了商家的各种套路后,形成了“营销免疫”。

吐槽:“低价”需研究各平台规则

今年的“双11”,终于不再考数学了!“烧脑”且闹心的数学运算没有出现,今年各大电商平台主打的就是“低价”。

京东将“双11”大促的主题定为“真便宜”,天猫为“全网最低价”。而且和前两年相比,今年“双11”的优惠政策已经精简了不少,大多是“官方直降”“单件立减”“自动叠券”等简单明了的营销策略,没有太多云里雾里的规则。

但消费者并不满意。不少网友吐槽,“低价”更多是通过常选择的几个购物平台之间比较得出的,各种满减规则需要耗费精力,“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不同平台的规则,还得分批付定金尾款,花钱还添堵”;“又有预售又有定金,还要计算最优购买方式,套路没有减少”;“太难算了,主要是要凑单、满减,太麻烦了,很复杂”……

还有网友指出,“先涨价再促销”的老套路依然存在。还有的“超低价”,不仅限时还限平台……

只要价格“真香”,可选择的有很多

近些年风生水起的直播带货,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双11”的吸引力。

海都记者身边的一位朋友,就在直播间里蹲到了一部手机的好价。“原计划等到‘双11’下单,没想到那天直播间里居然给出了一个好价格,算起来比‘双11’还便宜,我就果断下单了。”

一天24小时“随时在线”的直播带货,既不用“凑满减”也不用“等打折”,也都有折扣,足以满足消费者的即时需求。

同时,此前波澜不惊的实体商超也加入这场购物狂欢中,纷纷推出相关优惠促销活动,部分商品的价格甚至比线上更优惠,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到店购物。

“双11”至今已经是第十五个年头,消费者从刚开始的新奇,也逐渐变成了淡然。由疯狂向理智转变的“双11”,也是中国消费市场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8%,服务零售额增长18.9%,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83.2%,折射出当前我国消费市场活力正在恢复。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回归商品品质与自身需求,进行多方对比,理性消费,或许才是最省钱的购物方式。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