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胡婷婷
近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外科陈良万教授团队成功使用介入式左心室辅助装置(pVAD)救治72岁心源性休克患者,为全国首例,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这项技术的成功实施,拓宽了心脏手术的适用范围,为复杂危重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了手术机会,也标志着福建省乃至全国心脏介入治疗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依伯胸闷气喘 查出急性心力衰竭
今年72岁的吴老先生(化名)来自莆田,第一次发病是在入院前7天,刚在公园活动后的他,突然感到胸闷、气喘,过了很久才缓过来。随后几天时间里身体状况急剧下降,胸闷、气喘、咳嗽、夜间不能平卧。
“稍微动一下就难受,又喘又闷,偶尔胸口还痛,一晚上被憋醒数十次,坐也不是,躺也不是。”吴老先生回忆说,一度感觉自己快“没救了”。
在子女的陪伴下,吴老先生来到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就诊,被初步诊断为急性心力衰竭。为了明确原因,他还接受了进一步的检查,结果不容乐观,为急性心肌梗塞合并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
辅助装置“代班上岗” 为手术创造可能
吴老先生的冠脉严重狭窄,血流濒临断供,大面积心肌无供血,心肌收缩力严重下降,生命岌岌可危。吴老先生的情况,药物保守治疗恐难以控制症状,当务之急是要开通堵塞的血管,那又该如何去做这个手术?
陈良万教授团队介绍,以吴老先生目前的整体情况,恐难以耐受传统的开胸搭桥手术,另一种方式则是进行PCI术治疗。但吴老先生多支血管呈慢性闭塞样改变,心功能严重受损,术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就算创伤很小的PCI介入手术也可能无法承受,很可能诱发心脏骤停等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组织了心内、心外、麻醉、体外循环等多学科专家进行了充分讨论,考虑到患者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源性休克,最终确定首先采用pVAD纠正心源性休克,待病情缓解后再行冠脉PCI术。”
手术开始,陈良万教授、李虔桢副主任医师等专家用人造血管连接吴老先生股动脉,随后通过导丝将心脏导管泵置入吴老先生左心室。通过影像观察确定导管泵到位后,启动装置,导管泵开始工作,吴老先生的血流动力学逐渐稳定。
随后,心内科陈良龙教授团队接过接力棒,顺利完成了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后,吴老先生各项生命指征保持平稳,转入监护病房接受了进一步护理。
在心脏导管泵全程运行近30个小时后,吴老先生心脏功能逐渐恢复,综合评估后,导管泵被撤出体内。经过两周治疗观察后,吴老先生符合出院条件。在出院后的随访期间,吴老先生整体情况稳定。
□点击
心源性休克
陈良万教授介绍,心源性休克是指由于心脏功能极度减退,导致心输出量显著减少并引起严重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一种状态,由于心脏排血功能衰竭,重要脏器和组织供血严重不足,从而出现一系列缺血、缺氧、代谢障碍及重要脏器损害。本病死亡率极高,国内报道为70%~100%,传统的药物治疗及机械循环辅助如IABP、ECMO不能有效卸载左心室负荷,成功率不足50%。而介入式左心室辅助装置(pVAD)是一种心脏血流动力学辅助装置轴流泵,能够在短时间内通过维持平均动脉压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将左心室血抽出,提升至主动脉,降低左心室负荷,主动增加心输出量,为危重心脏病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