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林宝珍
河鲀,俗称“河豚”,被誉为百鱼之王、鱼中极品。然而在它美味诱惑之下,却隐藏着剧毒,稍有不慎,这道佳肴就会转变成餐桌上的“绝命毒师”。
近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福建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滨海院区)ICU,就抢救了一对因食用河豚而导致中毒的母子,两人都出现意识不清、呼吸衰竭、双侧瞳孔散大等危急情况,儿子因食用量较大,甚至出现心跳骤停。幸好经过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这对在鬼门关徘徊的母子逐渐恢复了自主呼吸及意识。
“全身不对劲,整个头面部及舌头都发麻”
据介绍,这对母子来自长乐,母亲今年73岁。儿子林先生病情恢复后回忆说,那天中午吃完饭后他就去睡午觉,睡了一个多小时后醒来,觉得全身不对劲,整个头面部及舌头都发麻,没什么知觉,很快手脚就开始发软,连走路都没办法,赶紧打电话联系家人送往医院。他的母亲因为吃得比较少,在他去医院之后才出现了类似的症状,后续也被送到医院进行抢救。
两人被送到附一医院滨海院区后,因情况危急,都接受了气管插管及呼吸机辅助呼吸,儿子一度心跳骤停,经心肺复苏等抢救后才恢复生命体征。随后两人分别被紧急送入综合内科ICU及综合外科ICU,接受了血液灌流、器官生命支持等。
幸好经过ICU医护人员日夜坚守、密切监测、个体化调整诊疗方案后,这对在鬼门关徘徊的母子逐渐恢复了自主呼吸及意识,病情日趋改善,目前均已拔除气管插管,转入普通病房进一步观察治疗。
河鲀毒素0.0005g即可致死,无特效解药
“河豚中毒潜伏期很短,短至10~30分钟,长至3~6小时发病,若抢救不及时,中毒后最快10分钟内死亡,迟者4~6小时死亡,病死率超过30%。”附一医院滨海院区ICU林建东主任介绍,河豚会引起中毒是因为它的体内含有一种神经毒素,叫“河鲀毒素”,这种毒素结构稳定,经高温煮沸、腌制、火烤等常规的烹调方式都难以破坏。
进食有毒河豚后,河鲀毒素首先会刺激局部胃肠道,出现消化道症状,被吸收入血后会迅速作用于外周及中枢的神经末梢,占领并阻断神经细胞上的钠离子通道,导致神经元无法传达运动指令,使中毒者的神经及肌肉瘫痪,且这种作用在极低的浓度下即可实现。有数据显示,0.0005g河鲀毒素即可致死,且无特效解毒药。
因此,广大消费者要提高对河豚及其毒性的认识,切忌存在尝鲜及侥幸心理。不购买、不食用未经国家审批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的河豚整鱼,特别是不购买以及不食用野生河豚及其制品。此外,食品生产经营者也应遵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得售卖河豚活鱼、野生河豚及其制品,餐饮服务单位不得加工制作河豚活鱼、野生河豚。
延伸阅读
河豚中毒的临床表现
根据中毒程度分为四种类型:
轻度:仅有口唇、舌尖、手指麻木感以及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不适表现。
中度:上述麻木感进一步加重。手指、上下肢运动麻痹,逐渐出现四肢无力,但腱反射尚存在。
重度:全身运动麻痹,骨骼肌松弛无力,言语不清,咽下困难,紫绀,血压下降,但意识尚清楚。
极重度:意识不清,血压无法测出,呼吸、心跳微弱至停止,进一步导致死亡。
该如何防范河豚中毒
河豚中毒目前尚无特效的解毒药以及治疗方法,因此重在预防:
1.尽量不吃河豚或谨慎食用,在食用之前也要了解河豚中毒相关知识;
2.不要擅自购买及烹饪河豚,要选择正规的餐饮机构,由专业的有资质的人员进行加工后再食用;
3.避免食用河豚的卵巢、肝脏、皮肤等毒素含量较多的部位;
4.适当、少量食用,避免大量、一次性食用较多的河豚鱼肉;
5.食用后留意是否存在口唇发麻、肢体无力等不适表现,一旦出现中毒症状,有条件的及时催吐,并紧急前往医院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