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一,上车!”消费季来临,各大电商平台开启新一轮促销。伴随着主播的一阵阵吆喝声,直播间的网友开始抢购,仅上线十几秒的商品瞬间成为销售“爆款”,满屏的点赞、好评和用户回购。看到这些,你是不是也心动了?电商直播间“人气爆棚”,真实下单量却寥寥无几;网上“好评如潮”,现实却大跌眼镜……这“蹊跷”的背后或许都是“网络水军”在作祟。
日前,安徽亳州警方打掉一个为直播带货提供虚假宣传服务的犯罪团伙。团伙打着商贸公司的名义,为直播间商家提供有偿互动、虚假评论等非法服务,这些人员被称为“网络水军”。“造谣引流”“舆情敲诈”“有偿删帖”“刷量控评”……“网络水军”躲在幕后兴风作浪,让网络空间乌烟瘴气,让网民深恶痛绝。专家指出,揪出推波助澜、流量造假的幕后推手,打击治理“网络水军”、维护网络环境势在必行。
那么,“网络水军”是怎样为带货直播间服务的呢?应如何整治?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
一人操作30部手机“刷人气” 推销商品大都以次充好
在一个手机搭建的实体机房里,密密麻麻地排列着600多部手机。
平时在直播间购物时,屏幕上买家和商家的对话、买家的夸赞,很有可能是由这些“网络水军”发出的。
“刷手”一人扮演多个买家角色,负责把提前预设的好评信息及话术频繁地发入直播间,任务之一即“聚人气”。警方介绍,犯罪团伙一般安排一个“刷手”操作30部手机,同时操作30个号,24小时工作。
一个1200多人在线的直播间宣称“7天瘦到S码”,有意向减肥的群体可能很快会被标题和人气吸引。殊不知,这个直播间里有200人左右是机器账号,50人左右是“刷手”账号。
“刷手”的另一个任务是假扮成买家和卖家互动。他们混迹在直播间,每隔3分钟左右就发出倾向性评论。大量的倾向性评论,夸大商品效果及销售评价,以此干预消费者的购买意向,达到推广销售的目的。
而在不同的直播间里,发送的内容也很有讲究。如此独到的服务是如何收费的呢?“价格表”清晰记录了“水军”团伙的经营项目及标价:“直播间挂榜”是指直播间挂人气,每人每小时0.5元;“直播间弹幕”与“直播间跟播”是指在直播间发评论和辅助主播直播、调动直播间气氛,每人每小时2.5元;平台涨粉每人0.4元。
这些直播带货中的关键环节都被明码标价,引流、互动、推广、涨粉……满满都是套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网络水军”推销的商品很多都是以次充好、夸大功效,有些商品甚至缺乏相关许可,涉及保健、养生等领域。
记者从警方查获的“账目统计表”中看到,这个团伙短短10个月的时间竟非法牟利200余万元。
组织“刷好评”引流 一年里竟牟利超百万
除了在直播带货中“刷人气”,在购物网站“刷好评”的伎俩同样害人不浅。
今年5月,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电商网站水军案”,短短一年的时间里,被告人组织“刷手”刷出虚假好评49万余条。
根据电商平台的算法规则,好评越多、下单量越大的商品曝光率和排名就会越靠前。“网络水军”为有需求的商家提供虚假的“交易量”“关注量”“浏览量”及“评价量”等引流服务,从中大肆牟利。
来自云南文山的魏某在一次性买断某公司的一款刷单软件后,成立了一家新的科技公司,招募全国各地人员充当“网络水军”。“刷手”每单能够赚取1至3元的佣金,业绩高的“刷手”每月收入超过5万元。
证据显示,仅用一年时间,魏某利用刷单软件组织“刷手”制造虚假交易信息49万余单,除去员工工资等,魏某从中获利130多万元。
云南警方顺藤摸瓜,去年至今深挖彻查出刷单窝点46个,打击刷单软件技术开发公司6家,抓获犯罪嫌疑人180人。目前,已有31人被法院依法判刑。
形成黑灰产业链 整治要三管齐下
今年以来,公安机关网安部门依托“净网”系列专项行动,已侦办“网络水军”相关案件800余起,清理网上违法有害信息500余万条,关闭账号140余万个,解散群组1万余个,关停涉案网站平台1200余个,涉案金额总计80余亿元。
梳理相关案件可以发现,“网络水军”的运作已形成模式化流程和产业链。广告商、委托人、爆料人等“水军业务需求者”在平台下单后,由所谓的网络公关公司接单并派发给专业“刷手”等“水军业务实施者”。这些“水军”按任务要求操作,牟取非法利益后,相关人员再按比例进行分成。
从萌芽到发展成势、形成黑灰产业链,网络水军已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同时还是一个社会问题。要整治“网络水军”,受访专家表示,还要从以下几方面下点功夫。
从源头上“断链”。网络水军黑灰产业链、利益链的背后,潜藏着“流量链”。首先要阻断水军招募推广渠道。其次,要加大对恶意雇用网络水军发布虚假信息不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和惩处力度。
用“攻防术”对抗。治理网络水军要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一方面要筑牢网络生态“防护墙”,一方面要主动出击。
以合力“治水”。抵制和监督网络水军需要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平台、商家要改变“要流量不要质量、要热度不要态度、看商业价值不看社会价值”的思维,以诚信经营获取消费者的信任。网民要提高自身辨别网络水军的能力。此外,平台方也需要建立合法、正规、高效的删帖程序及投诉渠道,及时澄清恶意诬告、诽谤以及虚假不实信息。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的精神空间,容不得掺假、注水。纵使网络水军“水”深千尺,只要绵绵用力,就能让水军无所遁形,让网络空间天朗气清。
专家:
雇用“网络水军”应信用联合惩戒
专家表示,雇用“网络水军”从事编造虚假信息、诽谤攻击、非法推广等违法活动,危害互联网生态,扰乱市场秩序。因此,无论是这些“网络水军”,还是雇用“网络水军”的商家,均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日常生活中,消费者及当事人如果发现这些违法违规行为,可依法向平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或网信、网安等管理部门举报。
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朱巍表示,消费者知情权是消费者自由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的基础。如果基于错误的知情,导致消费者被陷入误区的购买行为是典型的欺诈行为。包括民法典、电子商务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网络交易管理办法、刑法在内,都对刷单、刷信、刷好评、刷差评的行为进行了严格的法律规制。怎么对这些违法违规的商家进行处理,绝对不是把商品下架就可以了,要对平台内经营者,就是商家进行相关处罚,要纳入信用联合惩戒机制。
观点:
让“好评”发自内心
“刷”出来的好评不是真“好评”;造假的销售“业绩”更不会长久。虚假营销、诱导消费,不仅坑害消费者,更砸了自己的招牌、坏了自己的口碑。
打击治理“网络水军”,不只是需要挤走“水分”,露出“诚意”,为消费者提供满满的“干货”,更重要的是完善监管体系,构建长效机制,进一步强化平台责任,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让“流量”为民所用,让“好评”发自内心,才能破除“网络水军”这一乱象滋生的土壤。
(综合央视新闻、央广网、青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