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林宝珍
来自泉州泉港的8岁小女孩月月(化名),因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和第10胸椎半椎体畸形,驼背越来越明显,并伴双下肢无力,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正常活动。小小年纪的她,生活学习都深受影响。
日前,月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泉港总医院接受了“儿童先天性半椎体切除+脊柱侧后凸矫形手术”,术后终于可以挺直腰背。
据悉,儿童脊柱半椎体切除矫形手术是脊柱外科最高难度的术式之一,特别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由于骨骼发育不全,内固定置入困难,把持力不足,且后续的骨骼生长可能使内固定松动移位,易导致矫形失败,另外幼儿的脊髓神经组织更柔弱细小,容易损伤导致下肢瘫痪,因此对于医生的专业水平有着很高的要求。
半椎体+脊柱侧后凸,8岁女童驼背严重
两年前,月月被发现胸后背部隆起,随后驼背越发明显,坐立时常常还会觉得腰背酸痛,并逐渐出现双下肢行走无力,难以像其他孩子一样正常活动。月月和父母希望通过运动、调整姿势来改善脊柱“驼背”,增加下肢力气,但尝试后均不见效。
不久前,月月在家长的带领下前往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泉港总医院就诊。附一医院下派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朱希田为她详细检查,发现她的脊柱病变位于第10胸椎,是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导致的半椎体畸形,椎体发育仅为正常椎体的一半。
“从侧面看,病变椎体由正常的‘四方形’变为异常的‘三角形’,故而影响整个脊柱序列,呈现明显的后凸畸形。”朱希田副主任医师介绍,月月的脊柱后凸角度达到85度,正常为0度,同时伴有30度的脊柱侧弯,“更为严重的是,后凸的病变椎体压迫到患儿柔弱的脊髓神经,受压的脊髓因此出现了损伤变性的信号改变,导致双下肢行走无力。”
在完善相关检查排除其他脊柱疾病后,月月被诊断为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和第10胸椎半椎体畸形,只有通过外科手术,才能切除病变半椎体,并矫正脊柱侧后凸畸形。
切除病变椎体,女孩的脊梁挺直了
“8岁儿童的脊柱半椎体切除矫形手术较为复杂,难度远超过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后凸矫形。”朱希田医生解释说,十三岁以上青少年的生长高峰已经达到一定程度,骨骼发育相对稳定成熟,且不存在发育异常的半椎体,矫形术中不需要切除椎体,椎骨置入内固定也相对容易。而8岁儿童的脊柱骨骼发育还不成熟,形态偏小,椎骨中置钉和矫形均存在较大难度,并且随着后期快速的生长发育,内固定松动移位的风险也增大。同时,月月还存在后凸半椎体对脊髓神经的压迫损伤,术中还要充分减压神经,脊髓神经再次损伤导致下肢瘫痪的风险也较高。
经过详细的术前评估和精准测量分析,医生们为月月制订了手术方案,决定从胸8—胸12着手,行后路脊柱胸椎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矫形融合术。术中,朱希田带领团队,凭借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完整切除半椎体,顺利置钉,实现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完全矫直,恢复了脊柱的力线平衡,并且充分减压脊髓神经,顺利完成手术。
术后1周,月月已经可以佩戴胸腰围坐立和下床活动,脊柱后凸和侧弯畸形被完全矫直,下肢力气也较术前明显改善。随后办理出院。月月及其家属对手术及相关治疗均满意。
孩子驼背要重视,选合适时机治疗
朱希田副主任医师介绍,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是由于椎体结构发育异常如半椎体、骨桥等所引起的脊柱畸形,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
对于半椎体或骨桥病变较轻,脊柱力线尚稳定,无下肢神经症状,度数较小的侧后凸(Cobb角小于30度),在患儿年龄较小时可选择保守观察,避免过度弯腰、负重或久坐,密切随访。而对于脊柱力线偏移明显,半椎体或骨桥病变突出严重,度数较大的脊柱侧弯或后凸,或伴随有下肢神经症状,需选择合适的时机尽早手术治疗。术后一般不影响患儿的正常生活和日常活动。
最后,希望家长在儿童的生长发育期需注意脊柱的定期体检,发现问题及时就医,早发现、早治疗,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