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下一版  

朱熹亲撰神道碑 将申报文物等级

是去年在建瓯发现的宋碑,碑文3000多字,收录在《朱文公文集》卷内,全国罕见

2022年1月21日,在建瓯市徐墩镇山边村发现的“宋观文殿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彭城郡忠肃刘公神道碑铭”宋碑,有少许开裂情形,亟待保护

宋碑高317厘米,宽134厘米,历经八百多年风雨,神道碑碑铭字迹仍清晰可见

发现的宋碑6米开外的另一处石碑已失落 (本版图片均来自建瓯融媒体)

N海都记者 吴雪薇

通讯员 魏永青

随着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的开展,2022年1月发现的朱熹撰文宋碑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引起外界的高度关注。昨日,记者从建瓯市文物保护中心获悉,《观文殿学士刘公神道碑》正在做保护方案,方案通过后再进行升级为等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据了解,此碑为宋碑,于2022年1月在建瓯市徐墩镇山边村发现,被证实为淳熙六年(1179)由朱熹撰文。朱熹在福建省留下来的实物遗迹并不多,此碑由朱熹亲自撰文,有3000多字,且在《朱文公文集》卷内可查,在全国也属罕见。

朱熹为挚友撰写的神道碑

2022年1月21日,在南平市建瓯市徐墩镇山边村杨墩自然村发现一处宋碑。

从碑刻铭文中可以证实,该碑铭为淳熙六年(1179)朱熹为其挚友刘珙撰文《观文殿学士刘公神道碑》,碑文有3000多字。遗存至今的神道碑此前鲜为人知,孑然孤立于乡间旷野,存世至今八百余年。

《朱文公文集》“卷八十八·碑”就录有《观文殿学士刘公神道碑》一文,当中有“公之嗣子学雅等遂奉公柩葬于建宁府瓯宁县丰乐里新历之原”(今南平市建瓯市徐墩镇山边村杨墩自然村)的记载。

刘珙何许人也?据介绍,刘珙(1122—1178),字共父,崇安五夫(今武夷山市五夫镇)人,南宋进士,理学家,曾任礼部郎官、中书舍人、尚书吏部员外郎、监察御史、泉州知州、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枢密院参知政事、观文殿学士、太中大夫、江南东路安抚使等职,逝后赠银青光禄大夫,谥号忠肃。

朱熹与刘珙家族关系非同一般

朱熹与刘珙家族关系非同一般。刘珙祖父刘韐、父亲刘子羽均是北宋抗金名将,其父刘子羽与朱熹的父亲朱松同为在朝主战派,他们志同道合,交游笃密。

朱松去世时托孤朱熹于刘子羽,刘子羽因成朱熹的义父,刘珙与朱熹有兄弟情分。刘珙的叔父刘子翚是朱熹在五夫师从的三先生(刘子翚、刘勉之、胡宪)之一,早年在五夫屏山书院就读时,刘珙与朱熹同受学于刘子翚,两人又有同窗的情义。

刘珙年长朱熹8岁,其出仕后,亦多有提携举荐朱子,且大力助推朱子理学,如刘珙在担任潭州知州时,倡修岳麓书院,并促成朱熹与张栻在岳麓书院的会谈,留下朱张会讲的千古佳话。

以情真意切的笔墨叙述刘珙一生

淳熙五年(1178)七月,57岁的刘珙在建康(今南京)辞世。八月,49岁的朱熹亲往弋阳,哭迎刘珙灵柩回崇安五夫,随后写了《祭刘共父枢密文》《又祭刘共父枢密文》等三篇祭文,并命次子朱埜及门人林允中敬备酒肴前往祭奠。

淳熙六年(1179),刘珙安葬于建宁府瓯宁县丰乐里新历之原(今南平市建瓯市徐墩镇山边村杨墩自然村),朱熹又满怀深情,为其撰写神道碑铭,文中以情真意切的笔墨,叙述了刘珙一生详略,以丰满的碑文展示了刘珙宏大的功绩。

历经八百多年的沧桑,如今刘珙墓仅存遗址,墓身具体方位已经难寻,仅余此块遗留墓道上的神道碑,碑高317厘米,宽134厘米,厚32厘米。碑文名为“宋观文殿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彭城郡忠肃刘公神道碑铭”,字迹清晰,此碑正文却因岁月风化,早已模糊不清,但仍是闽北重要的朱子文化遗存,具有重要意义。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