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李玲燕 文/图
今年以来,寺庙游空前火热,各地寺庙也纷纷卖起咖啡,如上海玉佛寺的“方壇”、杭州永福寺的“慈杯”、法喜寺的“沐欢喜”等,成了众多年轻人的打卡地。近日,象峰崇福寺内开了福州首家寺庙咖啡店——曼殊庭。这家咖啡店有什么特别之处?11月26日,海都记者进行了走访。
点单讲究“缘分” 没有固定的菜单
当你走进一家咖啡店,看到装饰架上摆着书法,案台上铺着手抄经文,身着袈裟的僧人正在磨咖啡豆、打奶泡……别惊讶,这是一家“寺庙咖啡”店的日常。
象峰崇福寺位于福州市北岭象峰南麓。从象峰崇福寺的圆形拱门走进去,便可看到位于左侧的“曼殊庭”,店堂不大,里面摆放着三四张原木桌椅,早上10:00左右,便已坐满了来这里喝咖啡、休息的客人。店内的师父告诉记者,咖啡店是崇福寺自营的,创办的初衷是给来到寺内的游客提供一个休息交流的场所,所以咖啡、茶点均不收费,随喜便可。
在曼殊庭,点单讲究“缘分”二字,没有固定的菜单,日常美式咖啡、拿铁、果茶、花茶、四果汤等随机供应,顾客来到这儿,按照号码牌进行点单。
此外,除了负责咖啡店日常运营的师父,大部分工作人员是义工。“我们有的是咖啡爱好者,有的是家庭妇女,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制作咖啡,所以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现场的一位义工说道。
寺庙的灵韵,碰撞咖啡的浓香,营造出独特的空间感,在这里,喝的不仅仅是咖啡,更是一种情绪体验。“曼殊是智慧的象征,我们取名曼殊,也是希望来到这里的人能享受这份宁静的时光。”店内的师父介绍。
“寺庙咖啡”兴起背后
年轻人成寺庙游主力军
记者发现,曼殊庭开业还不到一个月,已经有不少尝鲜的年轻人,在网络平台上晒出了打卡日记。
来店里的一位消费者告诉记者:“昨天在小红书上刷到这家,刚好离家很近,自己也喜欢喝咖啡,今天一早便和家里人驾车上来打卡了,虽然品种不多,但咖啡豆品质不错。”
“除了日常的香客外,自11月初开业以来,确实多了很多年轻人来打卡。”店内义工告诉记者。
据了解,寺庙里开咖啡店,“曼殊庭”并非个例。北京万寿寺、上海玉佛寺、厦门南普陀寺内早已推出咖啡饮品,成为新的游客打卡地。
2023年5月,去哪儿旅行和小红书联合发布的《五一旅行趋势报告》显示,寺庙游的相关门票预订增长超11倍。此前,携程数据显示,2月以来,预订寺庙景区门票的消费者中,90后、00后占比近一半,越来越多年轻人涌向佛门,成为寺庙游的主力军。
□相关链接
祈福经济何以长红
“在上班和上进之间选择上香”虽是一句调侃的话,但年轻人主动涌入寺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促成寺庙热的背后,不全是年轻人单方面的热情奔赴。传统印象中主要承担宗教功能的佛门净地,正在悄悄变身,转型为兼具多元功能的文化空间。寺庙,接得住游客虔诚的心愿,在祈福之余也提供全方位的旅游体验。
年轻人期待去寺庙游玩不仅是草草走一圈的匆忙观光,而是能消磨两三个小时的“一站式游玩”。这也伴随着寺庙“游览板块”的增加,部分寺庙除了法物流通处、文创小商店以及图书馆等多元场景之外,还配套了餐饮服务。
更有甚者如南京鸡鸣寺,除了供奉菩萨的大殿,还有法律咨询室、心理咨询室、图书馆、国学班等,生活中的困惑与烦恼,人们可以通过祈求神佛的形式得到情感上的慰藉,更能依靠心理疏导找到更实际的解决策略。一些寺庙还推出禅修营,吸引人们去寺庙体验真实的禅修生活。
寺庙热,也许在国内还只是个短期爆火的现象级事件,而在国外已经被纳入祈福经济的范畴。当前,人们越来越愿意为情绪消费,为祈福买单。
而未来寺庙能否作出更创新的表达方式,某种程度上也是寺庙热能否延续下去的关键因素。不过,眼下更需要提醒的是,在香火旺盛的同时如何保持宗教文化不走形。探索寺庙多元化盈利方式的前提,是将寺庙文化摆在首要的位置。一旦失去最重要的内核,寺庙热也将无所依附。
(中国新闻周刊 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