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吕春荣
爬山、登塔、走钢丝,陈国信是一名与电共舞的“电力医生”。
身穿密不透风的厚重防护服、爬上数十米至200米高塔,只身走在直径仅2cm的导线上,几十万伏的高压电从身上流过,在这样“高空、高温、高电压、高难度”的常态下,陈国信走过了一万多个日与夜,对厦门地区1500公里输电线路、5000多座高压铁塔不断“望闻问切”。
今年53岁的陈国信是国网厦门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四级职员兼带电班副班长,从学徒蜕变为“大国工匠”,从一名普通的电力工人成长为全国首批输电线路技术技能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高技能人才。31年的耕耘,他诠释着爱岗敬业、创新奉献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先后荣获省部级技术成果奖18项、专利60项,6项成果填补国内相关专业领域空白,是高压带电领域的“创新达人”。
勤奋的“发明家” 主持科技攻关60多项
身背三十斤维修器具,爬上百米高塔,踩在上万伏高压输电线上,完成检修工作……这是陈国信“雨天一身水,晴天一身汗”的日常工作写照。53岁的陈国信,身材瘦削、皮肤黝黑,这是常年在高压电塔上工作留下的印记。直至如今,尽管已不年轻,但他依然活跃在高空作业一线。
别人眼中的“苦差事”,对陈国信而言,却有着“浪漫”的注解:为每一根导线、每一个螺栓“望闻问切”,他热爱这个坚守了31年的岗位。1992年从技校毕业后,他进入国网厦门供电公司工作,主动选择安全风险大、技术要求高的高压带电作业工种。
工作伊始,陈国信主要参与高压线路的架设、检修和运行维护。为打下扎实的基础,陈国信苦练基本功,他经常用两条打成圆环的绳索,在光溜溜的水泥杆上攀爬20多米,每天爬十几个来回。为了制作钢绞线拉线头,他还将手指粗的钢绞线拗弯成圈,再用10号铁线徒手绑扎,一天要扎几十米长。即使别人都休息了,他还在反复练习,生怕基本功不扎实。
能吃苦、肯学习、善钻研,短短几年,陈国信便掌握了线路检修、带电作业等操作技术,成为带电作业领域的行家里手。
面对这份异常辛苦的工作,陈国信总能苦中作乐,把注意力集中在攻克技术难关上,在技术创新中找到乐趣。
他的一次次发明和创新攻克了不少技术障碍。他利用无人机代替人工安装带电作业小滑车;他从自行车的轴承部位获得灵感,发明了省力丝杠;工具加工厂做不出新工具,他就用胡萝卜雕刻工具模型给工厂依样画葫芦……多年来,他主持科技攻关6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8项、国家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39项,6项成果填补国内110千伏至500千伏紧凑型杆塔、大跨越高塔、同塔线路带电作业等相关领域的空白。
尽责的“老师傅” 带动一群人“奔跑”
如今,陈国信荣誉满身: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其中,中华技能大奖是我国政府对技术工人技术、技能水平的最高奖励,获奖者被誉为“工人院士”。不过,最让他津津乐道的,仍是他身为高空“电医生”的价值创造;最让他感到幸福和满足的,是“劳模工匠”的满园春色和代代传承。
陈国信很注重“传帮带”,他先后与60多名青年员工结对,创建一个点子培育7个成果的“7N法则”和创新智慧库,以技术创新促进人才培养。
为培育“接班人”,他利用业余时间编制课件62个,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授课近1200课时,培训一线员工3000余人次。
从一个人“奔跑”到一群人“奔跑”。以他的名字成立陈国信劳模创新工作室,如今工作室24个创新成果获福建省电力科技进步奖,3人成长为国家电网公司领军人才、10人成为国家电网公司优秀专家人才,28名结对成员取得技师、高级技师资格,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被人社部授予“陈国信技能大师工作室”等。
□讲述
“夜幕里,满城霓虹就是对我最大的奖励”
“我的追求,就是在各式各样平台上发挥好引领作用,推动劳模身边再出劳模,工匠身边再出工匠,让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传承接力不息。”陈国信说道。
岁月会留下痕迹,但热爱却不减分毫。在“钢丝”上走过一万多个日与夜后,陈国信自认依然年轻,“我依然干劲十足,希望发光发热”;在面对众多荣誉之时,他依然不忘初衷,“每当夜幕降临,满城的霓虹就是对我最大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