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据福建日报
图形编程、虚拟机器人编程等科技类课程出现在小学课后服务活动中;空气炮弹、神奇的干冰实验搬上了学校科技节舞台;3D打印、创意拼等科技活动不仅设有社团,还有自主研发的课程配套教具……科学课程在我省各地中小学校中,已愈来愈受到重视。近日,省教育厅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二十条措施》,为我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带来更强助力。
在夯实学校科学教育主阵地方面,我省将深化科学课程教学改革,提升科学实验课程质效,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措施》要求,加强科学教育校内资源建设,资金和项目上优先向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边远薄弱县区和薄弱学校倾斜。推动科学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引导支持有兴趣的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深入系统地开展科学探究与实验。重点开展省级科学教育特色校建设评选工作,在2024年至2026年期间,我省将遴选100所左右科学教育特色校,给予资金补助等支持。
在拓展科学教育社会大课堂方面,我省将开展“百馆千所”免费开放活动,把科技馆、博物馆、高校及科研院所实验室等纳入科学教育社会课堂“百馆千所”阵地集群,形成中小学生科学教育社会资源清单。《措施》提出,提升社会科普场所的科学教育功能,鼓励各类馆所基地开发面向中小学生的公益性精品科普活动。以项目引领科学教育社会大课堂建设,组织实施“科学家进校园行”等重点项目,培育福建特色科普品牌活动。吸纳校外科学人才助力校内科学教育,推动中小学校聘任校外专家学者、退休科技工作者等担任科学副校长和科技辅导员。同时,促进海峡两岸和国际青少年科学教育交流。
据悉,我省还将深化教育考试评价改革,把学生参加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的表现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除了持续完善人才选拔培育机制外,我省还将发挥竞赛活动引领带动作用,指导中小学生理性选择参加“白名单”竞赛、引导科技类校外培训规范发展,鼓励各地制定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进校园参与课后服务办法,为学校科学教育提供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