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4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品美食逛集市 观非遗长见识

“闽人智慧”主题宣传社区行泉州首站,走进德济门遗址广场城南庙会

活动现场好戏连台

N海都记者 沈舜枝

柳小玲 林良标

林歆瑞 池修铭 文/图

入选非遗代表作名录的“送王船”;传承千年的投壶游戏;现代人了解较少的“诸葛帽吃糖”……各具特色的节目,让游客在娱乐中,了解老祖宗的生活与智慧。12月8日,“闽人智慧”文化大IP社区行泉州首站走进鲤城区。在鲤城区德济门遗址广场城南庙会上,汇集了各种泉州传统美食、文创产品、非遗手工艺等特色产品,游客们不仅能吃到特色美食,还能观看并参与一系列传统节目。现场,还有“闽人智慧”图片展,以及由中共泉州市鲤城区委宣传部、鲤城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海峡都市报社共同精心制作的“百年中山路·千年刺桐城”主题海报展,记录了繁荣百年的泉州老街区——中山路的古风、发展变迁与人文历史。

不少年轻“掌柜” 做起“老生意”

德济门庙会上,来了不少年轻“掌柜”。他们身着古装,卖着古香古色的商品,这些商品里除了传统元素和泉州元素,还有“掌柜”们的创意。穿着汉服的潘小姐在卖着她自己制作的珠花。据介绍,当她还是个小姑娘时,就已经学着做起珠花,如今已经“卖花”十年了。

“小时候看古装剧,特别喜欢那些服饰装扮,就自己学着做珠花。”潘小姐说,她长大后学的专业以及后来所从事的工作都与美工有关,如今一边工作一边做花,正是她想要的生活。她所制作的珠花,比如刺桐花,不仅传承了古代服饰文化,还加入泉州元素。

来自蟳埔的黄女士则在卖着蟳埔出名的簪花围。据了解,黄女士家在蟳埔卖簪花围已有两三年的时间,原来只有几十家店,今年则增长到了一两百家。

原来,这是因为政府的推广,蟳埔簪花围爆火。现在不只本地人在节日会簪花,还有不少游客也会专门到蟳埔游玩、簪花。“现在簪花店业务也多了,不只给人簪花,还会给顾客拍写真,还开通了网上预约。”黄女士说,他们现在做这些“老生意”,保留了传统的元素,也结合了很多现代的媒介和方式,使得传统文化推广更贴近年轻消费群体。

“送王船”祈福仪式 他激动地录下全程

据悉,“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闽南地区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禳灾祈安的民俗活动。位于泉州,历史悠久的泉郡富美宫是萧太傅信仰的发祥地,历来被誉为闽南和台湾的“王爷总馆”,是“王爷信俗和送王船”的重要传播源头。

带着双胞胎儿子和公公婆婆来看“送王船”的褚女士说:“我是地道泉州人,但以前没听过‘送王船’。”据了解,褚女士是一位大学老师,她的公婆来自河北,而她的儿子今年才两岁多。她从儿子能走路起,就经常带着家人一起打卡泉州的古迹名胜。

看了“送王船”活动以后,来自四川的小刘大呼幸运。这是他第一次了解“送王船”,激动的他全程录下了这场传承百年的祈福仪式,准备分享给家人朋友。

“百年中山路”海报展亮相

“百年中山路·千年刺桐城”主题海报展也在“闽人智慧”城南庙会上正式亮相。

“中山路百岁快乐,希望越来越好!”观展人群中,市民张先生透过这些海报,有感而发地对中山路表达了他最真挚的生日祝福。他说,中山路百年变迁记录着一段时代记忆,过去中山路热闹得很,业态繁荣,处处有着“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味道。经这些年的大力保护提升,中山路保留了历史文化底蕴,打造成漂亮热闹的步行街,对市民和游客来说都是一件很幸福美好的事。

海报展关注到了百年老店入驻百年老街的景象、中山路上的世纪老人们、中山路刮起了浓浓南洋风、立冬里的“补冬”仪式感以及散落在中山路上的“刺桐博物之城”等主题。呈现泉州古风,讲述刺桐往事,从一条街的变迁去挖掘一座城市的人文、挖掘泉州人爱拼会赢的精神、挖掘闽人驰骋海内外的智慧。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