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有医说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3岁娃打呼噜 竟是喝牛奶引起

医生提醒,过敏原检测报告存在过度解读和解读不足的现象;就家长们最关注的问题,海都请来专家进行详解

N海都记者 林宝珍

朵朵(化名)是一名刚上幼儿园的3岁小朋友,可是近半年来,一睡觉就打呼噜。医生怀疑是过敏引起,但去医院查过敏原,牛奶特异性IgE(0.15KU/L)只略高一点。于是,妈妈没有按医生的建议给朵朵“断奶”。直到朵朵又出现频繁“揉眼睛、搓鼻子”的情况,妈妈才相信了医生的诊断。她严格按照医嘱“断奶”,并配合洗鼻及抗过敏药物治疗后,朵朵晚上睡觉打呼噜症状明显缓解,平时玩耍时揉眼和搓鼻的次数也显著减少。

如何正确解读过敏原检测报告呢?一起来听听福建省立医院过敏性疾病诊疗中心专家的详细回答。

检测值不高为何仍过敏?

为什么过敏原检测数值不高,朵朵仍属于牛奶过敏呢?

“虽然特异性IgE抗体浓度与出现过敏症状的概率成正相关,但是过敏原报告解读,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省立医院中心实验室黄毅主任技师解释说,特异性IgE抗体浓度大于0.35KU/L是判断过敏原的标准,但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特异性IgE抗体浓度介于0.1KU/L~0.35KU/L之间仍有重要意义。

此外,目前,特异性IgE检测只检测血清游离IgE,并不检测真正发挥作用且占大部分的细胞结合IgE。“血清中IgE抗体,可能已经部分发生中和或消耗,因此,有过敏反应症状,即便IgE抗体浓度很低,也要引起重视。”

□热点问题解答

过敏原检测结果为“阳性”

为何没有过敏症状?

黄毅主任介绍,对于过敏原检测报告单的解读,常出现脱离临床病史进行过度解读、解读不足等现象。如何正确解读过敏原定量检测结果,他就家长们最关注的问题作了详细解答。

问: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结果为“阳性”,就是过敏吗?

答:特异性IgE抗体浓度的升高,不是一定会发生过敏。过敏原IgE抗体检测结果,仅仅是反映致敏状态的一个指标,其本身不能定义为过敏性疾病,必须由临床结合病史和临床诊断结果做出疾病诊断决策。

问:我对某种过敏原过敏,为什么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结果却为“阴性”?

答:部分“过敏症状”是非IgE介导,也有部分“过敏症状”为非免疫机制介导。以食物过敏原检测为例,食物过敏可分为IgE介导、非IgE介导和混合介导。此外,人们有时会将食物不耐受误认为是食物过敏,事实上,食物不耐受主要是非免疫介导,因此,与食物过敏不是一个概念。上述情况均可导致临床过敏反应存在但检测不到IgE抗体。

问:我的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结果阳性,为什么对相应过敏原却无过敏症状?

答:不同的过敏原有不同的阳性临界值,即使IgE阳性(>0.35),对于某些过敏原也可能还未达到过敏原诱发的“症状阈值”。除此之外,免疫耐受、过敏原交叉致敏和交叉反应物质等也可以导致该情况。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