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闽味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一袭红裙尽芳华

海都记者探寻长乐刺绣红裙的故事

刘琴琴在制作红裙

绣出的花鸟活灵活现,富有立体感

海都讯(记者 林涓/文 梁展豪/图) 在福州长乐梅花镇有句古话:“有办无办镜箱(梳妆台)便桶(马桶)铁铁硬,多穷多富红裙不放。”意思是不论家庭贫富,在女子嫁妆中,梳妆台、马桶、红裙是不能少的。其中,红裙则被视作最珍贵的嫁妆。今年67岁的刘琴琴是长乐梅花镇梅南村的刺绣能手,她不绣枕头巾、桌帘,只在妇女穿的红裙上穿针引线,绣出的牡丹含苞欲放,绣出的喜鹊栩栩如生。她说,要让更多人看到中式传统服饰的美。近日,记者前往探寻刺绣红裙的故事。

梅花镇梅东村的街头,一间小小的店面,便是刘琴琴守护幸福的起点。走进店内,陈列摆放的红裙精美又喜庆。

刘琴琴告诉记者,相传明万历年间,琉球绣工蔡红亨(民间称蔡姑婆)因刺绣技艺高超,被召入宫刺绣龙袍,途经梅花港,将自己家传的刺绣技艺传授给梅花的乡亲。梅花家庭妇女在家操持家务的同时,常做些针线活贴补家用,所以刺绣技艺总是由家中妇人继承,而女儿的红裙由母亲亲绣,自此红裙刺绣技艺代代相传。

“梅花家家绣红裙是历代传统习俗。”刘琴琴说,女子结婚时,必须穿戴红裙,象征着幸福美满、吉祥吉利;当妇女“百年”后,也必须穿上当年父母送给她的珍贵的红裙回归自然,以示圆满地完成一生。

从小耳濡目染刺绣红裙的刘琴琴,15岁起便在梅花绣花厂里学简单刺绣。她好学不倦,很快练出一手好功夫,不管多复杂的图案都不在话下。25岁结婚后,她到金峰镇一家大绣花厂,成了一名刺绣师傅。10年后,她的技艺更加精湛,为了照顾儿子她回到梅花镇,在家里干起了红裙刺绣的活。

“刺绣选用的布料质量好,所用的线全是纯蚕丝。”刘琴琴说,绣制红裙必经选料、绘图、刺绣几道程序。首先选用质量较好的红色绸布、纯蚕丝所制的彩色绣线,然后根据客户要求进行花色图形设计,最后将图案摹到红布上刺绣。“大多绣有牡丹、梅花、凤凰、彩蝶、花鸟等图样,以体现喜庆之意。”她的针线活,针脚密实,绣出的花或鸟,活灵活现并富有立体感,深受喜爱。不仅其他乡镇,就连台湾同胞也被她的红裙绣花所吸引。

刘琴琴的儿媳周云对红裙刺绣十分感兴趣,她准备把刺绣手艺传承给周云,让这门手艺能够得以延续。“红裙背后,凝聚了多少母亲绣手千针万线的努力,无论她们嫁到哪里,红裙都是一生的记忆,我希望能一直守护她们的幸福。”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