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林雅璇
近年来,“囤旅游”模式在年轻人中火了起来。此前,海都报曾报道“双十一”特价机票引发不少网友“囤票游”。不仅是机票,现在的年轻人还喜欢先将酒店和目的地门票等旅游产品像日常消费品那样“囤起来”,再择机出游。不过,“囤旅游”对消费者而言真的是“捡便宜”吗?有市民表示,可能会遇到酒店加价、约不到合适的时间等问题。有关部门工作人员提醒,在“囤旅游”时谨慎对待,一定要看清楚相应的合同和条款,避免后续维权出现各种问题。
消费者:“先囤后约”出行模式,更具性价比
因“6·18”、“双十一”等促销节庆优惠力度大、产品花样多,许多人都会选择在这种时间段内大力“买买买”,囤下自己心仪的旅游产品。
在福州工作的白领杨女士,就曾在“双十一”期间囤了景德镇、宁夏、丽江等地的酒店及景区旅游产品。“一般使用周期是半年,超过时限没使用会全额退款。”
“囤这些就是给自己一个盼头,在忙碌工作中期待着出行的那一天。”此外,杨女士认为,“囤旅游”就是为自己获取优惠,存储优质旅游产品,等待自己之后有机会时消费。“淡季价格200元~300元/晚的酒店,旺季价格能涨至千元以上,提前囤货预约就成为高性价比的选项。”
福州不少酒店、景点,也推出类似优惠套餐
不仅全国各大网红旅游城市推出了此类产品,福州不少连锁酒店和热门景点也都推出了“先囤后约”,且在未预约具体日期前可以无条件退款的优惠套餐。记者从短视频平台看到,希尔顿酒店(五四路)舒适房2晚(可拆分使用)699元,而在旅游平台预订具体日期价格则在390~591元/晚不等;贵安溪山温泉度假酒店499元套餐,在旅游平台预订具体日期同房型需620~816元。此外,购买永泰云顶蛋居、梧桐温泉树屋等“酒店+景区门票”组合也都比单独预订具体日期要更划算。
飞猪发布的《2023年度“囤旅游”报告》显示,2023年“囤旅游”的消费者规模同比上年增长超100%。“先囤后约”的旅游产品为何如此火爆?某旅游平台相关负责人李先生表示,“先囤后约”是商家通过让渡一部分确定性和便捷度,来获得性价比,这也符合了年轻人的消费心理。他认为,平台可以通过提供年轻人更喜欢的商品来扩大销售量,在淡季将旅游产品卖出去,拉平淡旺季差异;此外,对已囤票的客户,平台有了更大的运营空间来保持其黏性。
“捡漏”有风险,消费者应谨慎对待
不过,“囤旅游”对消费者而言真的是“捡便宜”吗?有市民表示,可能会遇到酒店加价、约不到合适的时间等问题。记者查看部分酒店套餐发现,基本上都会在商品详情页说明,特定日期入住需要加价,如周末或节假日。
市民张先生说,在2023年5月1日之前计划错峰出行,便在官方平台预订了西塘古城某酒店的3800元周末套餐,付完钱打电话预订周末时间,却被工作人员告知需要补差价2000元/晚才能入住。购买的为周末套餐,为何还需要加价?“当时工作人员答复称最终解释权在酒店,我只好取消了这次出行。”
以优惠价格购买到酒店套餐,却无法正常入住,福州大学生小肖也有同样的经历。计划今年元旦假期到桂林游玩,小肖和室友购买了3个99元/晚的酒店套餐,购买时询问商家是否元旦可用,商家表示可以。“不久后预约渠道开通了,但元旦和周末都是不可预约的,致电商家,商家说就是不可用。”小肖认为,订房没有约束保障机制,全凭商家信誉。
对此,福州市市监局消保处工作人员表示,消费者若遇到实际商品及服务与宣传不符、各种标识和提示在购买时不醒目不规范等情况,在发生消费纠纷后可及时通过消费者协会等渠道维权。工作人员提醒消费者,在“囤旅游”时谨慎对待,不能光关注便宜的价格,一定要看清楚相应的合同和条款,避免后续维权出现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