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大学发布2024年“物理学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面试结果查询通知,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福建共有5名学子入选!他们分别是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学生王成睿、黄张铃,高二学生俞天麒、王桢民,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二学生刘子龙。这5名学生将进入北大“物理卓越营”,不出意外的话,不用再参加高考,直接保送北大!
近日,厦门双十中学高一学生李子奕,入选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领军计划,这也意味着这位15岁少年无需高考,将在今年春季直接入读清华大学,接受八年本硕博贯通培养。那么,不用高考的考试比高考难多少?他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被录取后如何培养呢?对此,记者进行了了解。
焦点一:不用高考的考试比高考难吗?
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领军计划于2021年推出,是目前国内不通过高考根据学科特点量身打造选拔模式的数学顶尖人才培养计划(从本科连续培养至博士研究生阶段),该项计划面向全球中学生,初三到高三学生均可报名。著名数学家丘成桐表示:“我们不用高考,但实际上我们考试的难度要比高考高得多。”
在幼儿园时,李子奕就显露出对数字的敏感,到了小学和初中,他已经是名人,被同学们称为“数学小王子”,与数学难题较量是李子奕生活中最大的乐趣之一。
李子奕小学五年级时,已经到双十信息学兴趣小组,跟着哥哥姐姐学习。他的信息学奥赛教练洪嘉毅说:“在外人看来,他有很多光环,也有天赋,但是,我看到的是他的努力和专注。”
据介绍,大约初二开始,李子奕在老师的支持下每周二、三、四晚上以及寒暑假、节假日都参与双十中学信息学奥赛队培训,“每次他都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离开”。
李子奕的爸爸是警察,妈妈谢璐瑛是小学数学老师。问到“这样的孩子怎么培养的”,谢璐瑛认为,其实也没有什么诀窍,就是你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每位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点,或许是数学,或许是音乐或许是体育,父母能做的是去发现它,然后做好“后勤部长”。
焦点二:他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据了解,来自福建师大附中的4名学生在去年的第40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国赛中就斩获了金银牌,其中王成睿、俞天麒夺得金牌,黄张铃、王桢民拿下银牌。来自厦门外国语学校的学生刘子龙也在这一竞赛中夺得金牌,位列福建省第二名。
此前,福建师大附中2022届高二学生陈颜忻、福州延安中学2023届初三学生林沛晗,也是通过“物理卓越计划”,被北京大学录取。
据悉,此次选拔福州入选的,只有福建师大附中这4名学生,入选人数全省第一。
喜讯传来后,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福建师大附中招生办主任张硕,确认了这一消息。
近年来,福建师大附中物理竞赛团队喜报频传。在2023年第40届物理竞赛全国决赛中,福建选手夺得6金11银,创福建队历史最好成绩,其中师大附中就贡献了3金5银,且连续6年省队人数和“省一”人数全省第一。
张硕主任告诉记者,福建师大附中长期致力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坚持以课程体系完善贯通人才成长通道,打造了“NBK”课程体系。日前,学校已成功入选“北京大学博雅人才共育基地”和“丘成桐少年班”基地校。
如何培养出这么多物理拔尖人才?除了有一套完善的学科竞赛培养体系、优势共育基地外,还有哪些秘诀?
学校物理竞赛教练陈新光向记者分享了经验和看法:“我认为主要离不开三点,首先是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同时也需要学生家长的鼎力支持;二是我们物理竞赛教练团队分工细致,每年会提前规划竞赛教学安排,在备赛及竞赛过程中配合默契;三是学生对物理怀揣浓厚的兴趣,当然,除了热爱这门学科,还要有百折不挠的坚持。”
一直以来,福建师大附中重视学生潜能挖掘,因材施教。学校专门成立竞赛工作室,开设学科竞赛等大学先修课程,合理安排竞赛和高考学习时间。每年在备赛阶段,竞赛教练们都会充分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全身心陪伴学生学习。此外,学校还会邀请一些专家或者竞赛方面的名师进校开展讲座,与同学们互动交流。
焦点三:
北大“物理卓越计划”是啥?
2023年11月,北大招生办发布2024年“物理学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招生简章,面向国内外选拔物理学科拔尖、综合素质优异,有志于冲击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中学生。
其选拔对象及报名条件是:国内主要招收初三至高三的学生;身心健康、品学兼优,对物理学科怀有强烈兴趣,表现出突出的物理学潜质和特长,有志于从事物理科学研究的优秀中学生。
选拔流程包括材料初审、学科基础能力测试、学科专业能力测试、面试和体质测试等考核流程,具体为:A.学科基础能力测试:初审“通过”的考生须参加学科基础能力测试。成绩优异者进入学科专业能力测试环节。B.学科专业能力测试:主要考查学生的物理逻辑思维和综合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成绩优异者进入面试和体质测试环节。C.面试: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D.体质测试:主要测试学生的身高体重指数、肺活量、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仰卧起坐,无故不参加者取消入选资格。
学生考核通过后,就获得进入“物理卓越营”的资格。在入营的3个月时间里,北大将通过理论、实验课程学习和大学适应性考察等对考生进行深入的综合评价。
3个月后,根据“物理卓越营”的综合评价报告,确定“物理卓越计划”录取名单。获得“物理卓越计划”录取资格的国内学生无需参加高考。
焦点四:录取后如何培养?
“物理卓越计划”单独编制班级,采用小班制和导师制的管理模式,聘请院士等资深教授担任年级主任、小班班主任、生活导师和学术导师,以模块化课程为依托,以科研训练与实践为引导,多模式、多通道培养创新型人才。
配备特殊的课程体系,采用灵活课程、科研训练与实践、全球课堂相结合、与物理学科现状和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广义课程体系。
本科-博士研究生衔接培养实施“3+X”贯通式培养,打通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培养,在本科三年级结束时进入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
(综合海峡教育报、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