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罗丹凌 梁展豪 文/图
“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北京时间2月4日16时27分,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
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立春是新岁的起点,意味着万物起始、一切更生。此时寒冬将尽,万物开始有复苏的征兆,这对于传统的农耕社会意义重大。因此,古人十分重视立春,又称之为正月节、岁节等。过节当然要热闹起来,民间在立春这天会有“打春”祈丰、“咬春”求福等一系列风俗活动。
立春时节,大地回暖,冰化雪消,春意初生。春卷、春饼、春酒、春牛、春幡……春天是美好的,生活也是美好的,让一切的美好都从立春开始吧。
雨水增多 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
春幡挂起,春饼吃过,迎春的氛围已经拉满,但春姑娘却是有点小脾气的,不肯这么轻易地露面。立春这天要寻春,只能一路向南,此时我国仅有云南及华南部分地区处于气象意义上的春季,其他大部仍是“寒意未退盼春来”。
立春期间我国北方冷空气活动仍频繁,大风一吹,寒冷依旧。在南方,随着暖湿气流逐渐增强,气温回升更为显著,雨水也渐渐增多,春天的气息已经越来越浓了。
最近福州天气有了春天的气息,湿度明显加大,未来三天都是阴雨蒙蒙。受冷空气影响,未来三天气温也将逐步走低,天气湿冷,市民要注意防寒保暖。
古时立春 福州人要“郡守迎春”
据民俗专家邱登辉介绍,古时,每年立春,福州都有“郡守迎春”的独特民俗。
《榕城考古略》记载:“迎春亭,俗名春牛亭,每岁郡守迎春于此。”《福州地名》这书讲得更详细:明清两代,立春前福州百姓往庆城寺闽王祠前取土,捏塑“春牛”。
邱登辉表示,到了立春日,近郊农民在福州府衙门前,高举彩旗,配以十番促、戏曲等,召开盛大的集会,然后太守骑马领头,农民们抬着“春牛”随后,在爆竹和锣鼓声中,沿街游行,由东城的行春门出城。接着,太守亲自扶犁耕田,仪式简朴而又隆重。礼毕,太守回城,农民夹道鸣炮欢送。这天全城人随队迎春,以祈人寿年丰。
吃春饼 迎春来
立春这日,民间尤其讲究吃食,喜食春饼。
《八闽通志》述及立春日品尝闽俗节物蔬饼,即今称的“春饼”。从宋蔡襄的“春盘食菜思三九”,到罗源林迥的“青韭供盘饼面团”,都把春饼的特征和风味概括出来了。
“饼面团”,指面粉选用真料,发酵适中,精制成“薄若蝉翼”的春饼皮,俗称薄饼;馅选用豆芽、韭菜、肉丝、笋丝、豆干脯丝等炒成,这是较为大众化的。要是讲究档次的,馅选用鸡肉丝、海蛎、虾仁、韭黄、冬菇片等。从“青韭”“三九”的称谓,就知道春饼以韭菜为主料,取名含“青”,即绿意生春。春饼先摊春饼皮,后夹馅,排列长形,以便卷包而食,包前还可适加各喜的佐料,如辣椒酱、红糟姜丝等。
还有的是把春饼卷好,包缝适加粉浆,置油锅炸成“炸春”,香脆可口,为又一风味。
春饼也好、春卷也好、炸春也好,取名都有“春”字,表示立春俗食的品味,含迎春的意思。
□链接
国宝《迎春图》 揭秘“立春”民俗
“打春牛啰!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一群身着大红春装的少女,围着一头纸制的春牛鞭打。立春日前夕,四川德阳绵竹举行年画节,延续着一年一度游春、打春习俗。
这一生动场景演绎的正是绵竹年画《迎春图》中的打春画面。现收藏于四川省绵竹市博物馆的《迎春图》,是绵竹年画最具代表性的清代珍贵作品之一,因其写实的历史价值、丰富的民俗价值和高超的艺术价值位列国家一级文物。
《迎春图》为四件横卷,每件纵48厘米,横150厘米,可组合为6米长卷;画面无印鉴,纸色澄洁,墨迹清晰。绘画采用民间传统的工笔重彩和浅描勾勒之技法,真实生动再现了不同年龄、性别、身份和不同穿着打扮的460多个人物形象。
绵竹市博物馆原馆长、绵竹年画研究专家宁志奇介绍,《迎春图》画卷主要表现了立春时节迎春、游春、报春、打春的场景:每年立春前一日,无论风雪,满城老少都要吹吹打打到城东“春场”迎回纸做的春牛,称为“迎春”;一路城中巡游,称为“游春”;立春当日,由执事呈报立春时刻,称为“报春”;最后由大家抽打春牛,打破纸皮,内藏的五谷、牲畜模型掉落,寓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称为“打春”,提醒人们准备春耕。
这样的习俗坚持了多少年?宁志奇说,早在1127年成书的《东京梦华录》中立春仪式就和《迎春图》所绘仪式一模一样,距今已近900年;《迎春图》画于1903年,距今也已超过100年。(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