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将至。龙作为华夏大地上最重要的图腾,自古就备受推崇。近日,龙年IP艺术装置“十龙九子”陆续在泉州亮相,“收割”了不少粉丝。
龙的九子,有的“遗传”了某些龙的特征,有的却与龙的形象相去甚远。龙生九子的说法从何而来?这九子的原型又是什么?今天的《史话》就来聊聊龙子们。
龙九子的母亲各不同?
东晋葛洪《西京杂记》曰:“有蛟龙从九子自决中逆上入河。”蛟龙是龙的一种,这里说河水决堤,蛟龙有九子跟随着它逆流入河,可见“龙生九子”的说法由来已久。
在古人看来,龙生九子并不奇怪。《淮南子》中甚至认为,“四灵”里的凤凰、麒麟、龟,都是不同种类的龙的后代,各类飞禽走兽的祖先都可以追溯到龙。
在一些民间传说中,龙能够和牛生麒麟、和猪生象、和马生龙驹、和野鸡生卵后孵出蛟……九子的母亲无所不有。
而所谓“龙生九子”,并非说龙恰好生了九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是个虚数,用来表示极多。而究竟是哪九子,直到明朝,才有明确的说法。
明代内阁首辅李东阳在其《怀麓堂集》里提到,明孝宗曾经问过他“龙生九子”的典故。李东阳记得曾经在一些杂书里看到过这个说法,一时说不全,又询问了别的大臣,才凑出了“九子”:囚牛、睚眦(yázì)、嘲风、蒲牢、狻猊(suān ní)、赑屃(bìxì)、狴犴(bìàn)、负屃、螭(chī)吻。
老大“囚牛”,性情温顺憨憨,喜音乐,其形象常被镌刻于琴头;
老二“睚眦”,好斗,成语“睚眦必报”说的就是它,其形象常被刻于刀环、剑柄之上;
老三“嘲风”似兽,喜欢冒险;
老四“蒲牢”,好吼叫,古人将蒲牢的形象雕刻在钟上,希望钟声悠扬长鸣;
老五“狻猊”,形如狮子,佛座狮子是其形象;
老六“赑屃”,似龟,喜负重;
老七“狴犴”,形似虎,有威力,好讼。古时牢狱的大门上,一般刻有狴犴头像,因此监狱俗称“虎头牢”;
老八“负屃”,似龙,传说它爱好书法文章,经常盘绕在石碑头顶;
老九“螭吻”,形象为长有鱼尾的龙,常把它雕刻在房屋的屋脊处,据说有镇宅、灭火的功效。
而李东阳的门生杨慎记述的龙生九子稍有不同,分别为:赑屃、螭吻、蒲牢、狴犴、饕餮(tāotiè)、趴蝮(bā xià)、睚眦、金猊、椒图。
其实除了这两种说法外,古籍中关于龙的“九子”还有其他一些版本。但因为这两种来自知名文人笔下,故流传最广。
“消防员”螭吻
屋脊两端的瑞兽
尽管龙九子的名字乍一看,感觉满眼都是乱码字符,但其实“九子”称谓和特征的由来并不算神秘。它们基本都是古籍里出现过的,或是在建筑、日用品上作为吉祥装饰的异兽。
比如老九“螭吻”,它有两个爱好,喜欢在险要的地方东张西望,还喜欢吞火。
它是古建筑屋脊上的重要构件,通常写作“鸱(chī)吻”。在历史较久的宫殿、庙宇屋顶上,我们很容易找到它——正脊的两端各有一个龙或其他神兽的头,做张大嘴巴“咬住”房脊状,身体短小,尾巴上翘。还有的是“遭到背刺”的形象,背上露出一截剑柄。
据说,汉武帝时期,宫殿总着火,有术士给汉武帝建议,“咱在正脊上装两个鸱吻吧,它能镇火。”于是,正脊两端就放上了鸱吻的造型。
而鸱吻背后的宝剑,据说,晋代的时候有一位道士叫许逊,“四大天师”之一,为了防止鸱吻逃跑,就把宝剑插在了鸱吻的背上;还有个传说,妖魔鬼怪最怕许逊的这把扇形剑,放在鸱吻身上可以辟邪保平安。总之,这位“鸱吻”从此就被钉在了屋脊上,专业充当消防员。
为了体现权威,皇家宫殿的鸱吻为龙头,官衙鸱吻则为兽头,普通人家鸱吻仅做成鱼尾形状。
鸱吻不仅仅是装饰,更主要的作用是为了加固屋脊。
我国古代大型建筑物上,屋顶最高处的水平屋脊叫“正脊”,从正脊两端向屋檐四角延伸的屋脊叫“垂脊”。正脊和垂脊的交会点处,漏雨或损坏的风险最大。安装鸱吻可以对脊的连接部起固定和支撑作用,有助于减少渗漏风险。
鸱吻自身的材质多为琉璃或砖瓦,吐出的舌须以金属制成,作为屋顶的制高点,还能充当避雷针的作用。明代紫禁城里的鸱吻就曾被雷击坏六次。
“石碑兄弟”赑屃与负屃
在石碑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龙九子”的兄弟二人——赑屃与负屃,一个是碑下龙龟,一个是碑上小龙。盘绕在石碑上的“负屃”,是所有“龙子”中最像龙的。
而老六“赑屃”,又名霸下,喜欢负重。传说它曾兴风作浪,后被大禹收服,帮助大禹治水,而治水成功后,大禹怕它继续四处破坏,就把记功的石碑让它驮着。
古代一些石碑的基座往往都是赑屃。因为传说是龙子,所以明清时期的赑屃往往是龟身龙头,但实际上早期的赑屃就是一只大乌龟。
“赑屃”一词原本是作为形容词用的,东汉张衡《西京赋》里有“巨灵赑屃,高掌远蹠”的记载,意为壮猛、有力,后来也用于描述负重用力的状态,逐渐演变为力大能负重的神兽的代名词。
上古时期,因为龟壳可用于占卜仪式,因此有“诸侯以龟为宝”的传统。
龟一度被视为长寿的灵兽,《抱朴子》记载:“千岁灵龟,五色具焉。如玉如石,变化莫测。”北魏孝明帝元诩就曾设年号为“神龟”。
目前已知最大的赑屃驮碑发现于河北省正定开元寺,残重107吨,为五代时期遗物,有关专家皆称其为“天下第一赑屃”。
狻猊、狴犴 由狮虎衍生而来
龙五子“狻猊”,在古籍记载中是接近狮子的猛兽,它甚至可以吃掉老虎豹子。它喜好焰火,所以很多香炉上面都装饰着狻猊,有护佑平安的意思。
“狻猊”原本是狮子的别称。《尔雅》里有“狻猊,食虎豹”的记载,注释“即师(狮)子也,出西域”。狮子不是中国的原产动物,但其形象被视为威严的化身,逐渐被国人熟知。
狻猊被列入“龙九子”后,民间将“狻猊”和“狮子”在绘画雕塑里的形象做了区分,狮子脑后毛发卷曲如螺,狻猊则是披肩的鬃毛。
龙七子“狴犴”,原本是牢狱的代称,并不是某一种特别的动物。“犴”和“狱”有时并称,“狱”指朝廷设置的监狱,“犴”则是乡亭一级设置的监狱,可能类似于现代的看守所。
为了凸显监狱的森严可怖,狱门上经常装饰似虎的兽形,官衙的“肃静回避”牌子也有类似的兽头。这类虎形神兽逐渐和监狱“狴犴”同名。被纳入“龙子”范围后,狴犴被人为增加了“好讼”的特点,人们认为它正义感爆棚。
“门上瑞兽”椒图 参考自螺蛳
古代大门上必有一对门环,底座叫做“铺首”,圆形外凸,据说是参考中国各地常见的圆田螺的形象设计的。
古人认为螺蛳好闭口,将它装饰在门上,可以让门户严密,相传此法起源自名匠鲁班。
后来,铺首的造型越来越复杂,看上去和田螺已经不太像了,而是转变成口衔门环的虎头、龙头状。而明代杨慎记录的龙九子“椒图”,实际上是龙形门环底座形象的别名,被抽象得只剩头部。
从高不可攀、见首不见尾的神秘,到走入寻常百姓家,充当起屋脊构件、桥柱、碑座……传说和实物的相辅相成,为“龙生九子”广为流传提供了土壤。
(综合果壳自然、洛阳晚报、北京青年报、经济观察报,部分内容摘自《符号里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