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林涓
见习记者 郭思琪
新春佳节拜大年,热热闹闹走亲戚,曾经是多少人难忘的春节集体记忆。而如今,“过年走亲戚”的习俗似乎正在逐渐被年轻一代淡化。今年春节期间,这届年轻人不爱走亲戚的相关话题屡上热搜,引起热议。
这样的转变何以发生?这届年轻人真的“断亲”了吗?18日,记者联系采访了几位年轻人,谈谈他们对于走亲戚的态度与看法。
观点A:爱走亲戚,那是归乡人的避风港
今年19岁的陈同学是漳州一大学的师范生,谈及回家过年的经历,他满是幸福开心的表情。
“感觉挺久没回家了,平时也就是在微信群里和家人报备情况,让他们不要太担心我。”假期一到,陈同学便迫不及待地收拾好行李,坐上了回福州的动车。到家后,他便和家人一起走亲访友。
“都是去一些比较亲近的人家里坐坐,他们问的问题也都是在关心我。”陈同学说,家里长辈更多关注的还是他的学业情况、日常生活等,偶尔也会聊起他的情感问题,他自己也很乐于分享一些快乐的故事,“因为很久没聚在一起了,从小听到大的口音和熟悉的脸庞,会让我觉得亲切和温暖”。
“真正关心自己的长辈,不会问让人尴尬的问题。”陈同学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利用社交媒体、视频通话等现代科技手段,与亲戚保持联系。但只有在现实中的面对面交谈,才能够增进亲戚之间的感情,这也是他愿意走亲戚的原因。
来自漳州的胡先生也有和陈同学一样的想法。今年31岁的胡先生在这个春节里忙活不停,不是在亲戚的家中,就是在前往亲戚家的路上。“愿意去走动的都是真正亲近的人,大家都很放松,互道新年祝福,吃吃饭聊聊天就过去了。”
出于对胡先生的关心,有的亲戚也会问一些让他有点尴尬的事,比如:“现在工作怎么样?”“准备啥时候结婚?”不过,这些问题对胡先生来说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好在亲戚们全都会适可而止,有时也会对胡先生表达鼓励和认可,这让在厦门工作了快8年的胡先生倍感温馨,他表示和亲戚们聊天比较舒适自然,没有不好的感受。
观点B:怕走亲戚,最怕遭遇“灵魂拷问”
“今年只去了外婆家,我觉得我们这辈的亲戚关系越来越淡漠了。”今年23岁的陈女士认为,和亲戚之间因为年龄差距的问题,导致他们的话题她都不懂,更没有兴趣参与,“不是聊工作就是聊结婚,给我介绍相亲对象,每年都一样”。每次遇到这样的话题,陈女士就会用微笑蒙混过关。
“我都说‘对对对’,打个呵呵混过去。”马上25岁的隋先生也表示,过年时自己都是和朋友同学聚会偏多,和亲戚都疏远了,如果聊起不便回答的话题,隋先生也会选择用笑容应付一下:“没办法,收了红包得客套一下。”
有的人表面上像陈女士和隋先生一样微笑应对,心里却早已因为亲戚们的“冒昧”暗生不满。
“本来只是拉家常,后来开始催婚,把她的想法强加到我身上。”24岁的王女士表示,自己目前没有结婚的打算,但每年过年走亲戚都会遭到亲戚的“软磨硬泡”,有位伯母甚至练成了一套话术:“年纪不小了,一个人不结婚以后养老怎么办,这样的物质条件怎么养活自己?”这让王女士不胜其烦,也让她十分无奈。
过年期间,同样被亲戚们老旧的思想所困扰的还有泉州的陈女士。“差不多就行啦,要求不要太高。”面对亲戚的话语,陈女士无法理解,她只是希望自己未来的对象比自己高一点、壮一点,怎么就成为他们口中的“高标准”了?对亲戚的观点无法苟同,又不想辩解,陈女士说自己过年时就只能尽量少走亲戚。
专家:长辈与晚辈间互相理解,让交流变得更为轻松
那么,为什么有的年轻人不喜欢走亲戚了呢?记者咨询了福建省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王永红。
王永红认为,如今社会形态发生了一些变化,从过去的农耕式社会形态,向现在城市化进程发展。过去农耕时代,大家互相聚集,团结协作,亲戚邻里之间常常“你给我一点米,我给你一点油”地互相支持。而当今社会,人们的个人主义与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更加关注自身的感受。除此以外,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大家更多地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我发展,因此也会减少这种走亲戚的需求。
“网络时代的发展,也影响了年轻人对走亲戚的需求。”她表示,过去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是通过走亲戚来完成的,如今只要通过微信、QQ等软件就可以快速及时地进行交流,人们对于互相走动的需求便减少了。同时,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与亲戚们或者是老一辈的人存在着较多的差异,容易产生不舒服的对话交流,这会让年轻人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
对此,她建议,老一代人的生活经历和生活背景和年轻一代的不一样,在交流时,彼此应当保有对这种差异的宽容,让交流更为轻松愉快。其次,要学会有界限,学会拒绝,把自己的个人主义的交流需求呈现给对方,用树立界限来影响亲戚与自己的交往方式。最后,在接受外部信息影响的时候,保持内心的稳定和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