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柳小玲
这个春节假期,泉州的龙年IP艺术装置“十龙九子”火出圈,吸引了不少南来北往的游客。正月初六泉州龙年生肖艺术装置“龙鲤鲤”与“龙众九子”齐亮相泉州民俗踩街活动现场后,很多市民游客都十分关注“泉州龙龙”如今都去了哪里。昨日,记者从泉州鲤城区文旅局了解到,龙之七子“狴犴”已从三朝巷移至江南新区春江里,“龙鲤鲤”小青龙则移至府文庙,而其他“龙龙”均已归位,喜爱的市民游客可继续前往打卡。
“龙鲤鲤”大青龙(刺桐状元龙)
金鱼巷
鲤鱼跃龙门,青龙飞刺桐,人来神往青龙起,福到人间祥瑞至。“龙鲤鲤”刺桐状元龙盘旋在刺桐古城之上,落于金鱼巷,在屋顶上作为古城的守护神,头簪刺桐花、亮灯发光,放出大招、腾飞而起,庇佑刺桐,保庇龙年青龙腾飞、风调雨顺、平安如意。亮灯时间为18:00至次日凌晨2:00。
“龙鲤鲤”小青龙
府文庙
“龙鲤鲤”小青龙生肖艺术装置团坐于祥云之上,龙拳竖起大拇指为众人点赞,寓意着“你好,我好,大家拢总好”、拢总皆顺、好运连连!
此外与“说咱闽南话”APP联动,在龙鳞上设计有“平安无代志、拢总好、骨力、水各巧”等闽南语词汇等着大家来发现,共赏文化之美。
龙之长子“囚牛”
梨园剧院
囚牛是龙之长子,性情温顺憨憨,专好音律,抚琴弹拨,耳音奇好,能辨万物声音。其喜爱音乐的特点与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有所呼应,同时南音表演扮相精致,在闽南俗语中形容为“水铛铛”,而“龙众水铛铛”意为“大家都漂亮”。
龙之二子“睚眦”
元妙观
睚眦,龙之二子,总是嘴衔宝剑怒目而视,性格刚烈,是钢铁直男。有着爱憎分明的性格,“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的江湖义气,诠释着闽南的一句俗语:龙众是兄弟。睚眦是辟邪克敌的化身,黑金的颜色象征着威严与高贵。
龙之三子“嘲风”
天后宫/德济门遗址
嘲风,龙之三子,形似兽,平生好望,作为殿角走兽性格活泼,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辟邪安宅的好手。嘲风形象在天后宫和德济门遗址,与泉州海洋文化结合,右手搭在头顶望远,左手持平安风车,象征着“龙众平安无代志”,在闽南语里就是“大家都平安无事”。
龙之四子“蒲牢”
西街钟楼
蒲牢,龙之四子,平生好吼。古寺常有的洪钟上龙形兽钮就是它的模样,喜欢盘踞在洪钟之上。蒲牢形象与泉州古城标志建筑之一“西街钟楼”相结合,手捧明珠,盘于高楼之上,寓意大厝兴起,八方来财。“龙众起大厝”在闽南语中就是“大家都能盖大楼”的意思。
龙之五子“狻猊”
通淮关岳庙
狻猊,龙之五子,形如狮,喜烟好坐,坐于庙中佛前或香炉之上,獠牙竖耳,吟叫则云烟出。狻猊形象与泉州香火最旺的“关帝庙”结合,慵懒地侧卧台座之上,元宝环绕其身,表达了躺赢、赚大钱的朴素愿望。“趁大钱”,是闽南语中“赚大钱”的意思,“龙众趁大钱”便是“大家都能发财赚大钱”。
龙之六子“赑屃”
威远楼
赑屃,龙之六子,外形似龟,身强体壮,善驮重物,是长寿吉祥健康的象征。根据神兽的特点,背驮石碑,石碑的“勇”字突出闽南语谐音“龙众勇”之意。勇在闽南语中代表着强壮,“龙众勇”则是“大家身体都强壮”。祝愿所有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龙之七子“狴犴”
春江里
狴犴,龙之七子,形似虎,秉持公正,明辨是非,威严不可侵犯,是维护光明正义的象征,也是百姓的守护神。狴犴形象与闽南花灯结合,取名“龙众灯场”,谐音“隆重登场”,象征着光明会驱除黑暗,照亮人间。
龙之八子“负屃”
府文庙
负屃,龙之八子,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喜欢碑文书法。负屃与泉州“府文庙”结合,负屃身着“状元红”大褂,怀中抱着“敖读册”,在闽南语中是“会读书”的意思。“龙众敖读册”就是“大家都会读书”,寓意红红火火、金榜题名、高中状元。
龙之九子“螭吻”
刺桐时代村
螭吻,性情好望喜吞,喷浪降雨可避火灾,驱除魑魅,曾是“鱼跃龙门”的励志逆袭主角,与“金鱼巷”鱼跃龙门的寓意相契合。螭吻千年来立于屋脊上为人们护佑避灾。结合泉州非遗手艺妆糕人的手法制作其造型,取“糕”字做谐音,“龙众糕升”是大家都能平步青云步步高升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