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史话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福建那些 “显眼包”龙狮

“布龙”“火龙”“板凳龙”“草龙”“香线龙”……春节期间,福建各地的“显眼包龙”纷纷出动,或“青龙出海”,或“腾云驾雾”,或“龙腾狮跃”,欢喜闹新春。

板灯龙

“簇簇绛云红,星球滚数重。涌来人似海,游出火中龙”……清代大田知县叶振甲在《咏元宵绝句》诗里,生动地描绘了大田县民间春节迎龙的盛况。

大田迎板灯龙的习俗历史悠久,迄今已千余年。2008年,大田板灯龙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板灯龙分龙头、龙段、龙尾三部分,长逾百米。龙头的制作就地取材,在板凳上用竹篾先扎出支架,再把画着五颜六色艳丽鳞片的油纸裱上。胡须是用五色纸剪裁好粘贴上去的,龙珠和龙的眼珠多采用发光灯泡。灯板一头固定着便于举起的木棍,一头挖好圆孔,许多节拴在一起。灯外插桃枝、燃香或绢花。舞龙时,家家户户都派人参与,绕着村道和街巷进退。

板凳龙圈灯

而在莆田一些地方,也有板凳龙圈灯闹元宵的习俗。每张板凳灯长3米多,板面有4至8盏花灯,由居民手执肩扛依次排列,组成祈福游灯队伍,板板相连,形成长龙,在龙头灯的引领下,巡游全境。“盘龙”是游灯的高潮,以龙头为圆心,按照顺时针方向,一圈复一圈形成旋圆,“灯龙”蜿蜒游动,场面壮观。

历史上,莆田倭患连连,相传一些地方的村民为了保卫家园,在板凳上装上多盏花灯结队而游,造成浩大声势的景象,以此吓退倭寇,后来演变成元宵特有习俗。

稻草龙

正月初五晚,在唢呐、锣鼓等乐器的伴奏下,宁化县安远镇黄塘村的村民们,把稻草龙从龙头至龙尾都插满了燃烧着的香火,草龙在香火缭绕中活灵活现。

据了解,舞稻草龙在黄塘村大概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草龙由七节龙身、一颗龙珠组成。

而在大田太华镇的华溪村,稻草龙是条大草绳,每节5米,挂上灯笼或者插满燃香,长数十米。在草绳上挂灯笼的叫“灯龙”,插香火的叫“香线龙”。草龙在锣鼓队的伴奏下,绕着村头村尾游走。龙头和龙尾由成人扛举,提龙绳的都是孩子,希望小孩们平安成才。

泉州刣狮

泉州的春节,少不了“刣(zhōng)狮”这项国家级非遗的助阵。

“刣狮”相传为少林和尚“一元祖师”创建,是南少林武术与狮子舞蹈的完美结合,完整保存了我国少林五祖拳传统技艺的精华。

2007年8月28日,“泉州刣狮”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5月24日,“泉州刣狮”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闽南话“刣”为“杀”,“刣狮”也就是“杀狮子”。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泉州少林寺被焚,泉州少林寺武僧被迫遁入山野乡村,以舞狮形式保留武术套路。

因泉州历史上迎神赛会频繁,少不了“刣狮”队的经常参与,因而“刣狮”代代相传,保留至今。

(综合北京晚报、齐鲁晚报、新华、洛阳晚报、东南网、三明日报,部分内容摘自《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