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8版:史话 上一版   
下一篇

在福建板凳和稻草都可以变成龙

龙的传人DNA动了

今年是甲辰龙年。几千年来,炎黄子孙一直把自己看作是“龙的传人”。喜庆节日里,舞龙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娱乐项目。

除了舞龙,人们也会舞狮助兴。锣鼓震天,龙腾狮跃,舞出一年风调雨顺。你知道吗,在福建板凳和稻草都可以变成龙。今天的《史话》就来聊聊舞龙、舞狮那些事。

古人舞龙

求风调雨顺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名作《青玉案(wǎn)·元夕》的上阕,描绘了元宵夜的热闹景象,其中“鱼龙舞”,一般认为就是今天的舞龙。

舞龙是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重大节日皆有。那么,古人为什么要舞龙呢?

据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民俗学家徐艺乙介绍,我国自古即以农业立国,风调雨顺对于生产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古人的心目中,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功能,所以希冀得到龙的庇佑,由此形成了舞龙传统。

最早的舞龙

舞的是“吐金兽”?

有学者认为,最早的舞龙可能来自西域,舞的也不是龙,而是“含利之兽”,一种传说中能吐金的瑞兽,又称鱼龙。东汉张衡在《西京赋》中写道“含利颬颬(xiā xiā)”,“颬颬”指张口吐气貌。

据《汉书·西域传》:“孝武之世,图制匈奴……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意思是,汉武帝时,为对付匈奴,与西域各国交好,大量西域“幻人”(魔术师)进入中原,他们善百戏(近于今杂技、马戏),其中“漫衍”指巨兽表演,“鱼龙”指一种叫“含利”的兽变成大鱼,再变成龙的表演。

从汉画像砖上看,“含利之兽”长着马头,但有双角。

隋炀帝时

舞“鲸鱼”彰显国力

自汉武帝引入“鱼龙”戏,它一直在中原流传。

据学者曾鸣钩沉,隋大业二年(606年),突厥启民可汗来朝,隋炀帝特意安排了“鱼龙”戏,“又有大鲸鱼,喷雾翳日,倏忽化成黄龙,长七八丈,耸踊而出,名曰‘黄龙变’”。隐喻四夷朝拜中原,犹大鱼“跳龙门”。

“鱼龙”戏场面壮观,“大鲸鱼”应是道具,隋炀帝借此彰显国力。

唐代时,“鱼龙”戏和雩祭(祈雨)合并。据《通典》,唐代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曾求雨:“春祭王城东门外,舞八丈大青龙,另有十条小青龙伴随,由青衣少年持舞;夏祭王城南门外,舞七丈大赤龙和六条小龙,由红衣成年人持舞;夏末祭舞五丈大黄龙和四条小黄龙,由黄衣成年人持舞;秋祭王城西门外,由白衣独身汉持舞九丈大白龙和八条小白龙;冬祭王城北门外,由黑衣者舞六丈大黑龙和五条小黑龙。”

南宋以草缚成龙

密置灯万盏

宋代“鱼龙”戏仍流行,据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兼之水百戏,往来出入之势,规模舞走,鱼龙变化,夺真功艺如神。”

而舞龙和元宵相结合也是从宋代开始。《梦粱录》记载:元宵之夜,“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此时,舞龙在形式上,已与今天的舞龙区别不大。自此,渐渐形成春节舞龙、元宵舞龙灯的习俗。

到明清时,舞龙习俗遍及全国。

华夏本无狮

西域献瑞兽

在正月里,舞狮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

中国人历来喜欢狮子,将其视为瑞兽。不过,在汉代以前,中国人并没见过狮子。因为它的原产地在遥远的非洲及亚洲西部。丝绸之路开通后,它才来到中国。

《后汉书》中有狮子传入中国的最早记载,那是公元87年,汉章帝刘炟(dá)在位时,“西域长使班超击莎车,大破之。月氏国遣使献扶拔、师子”。这里的“师子”就是狮子,扶拔是另一种野兽。至于月氏国的位置,人们已不太好确定,一说在今克什米尔及阿富汗一带。

这些狮子远道而来,引起了极大轰动,人们不仅争相观看,还将其视为祥瑞。大约从这时起,便出现了模仿狮子动作为戏的“象人”。

唐玄宗曾亲自

排演狮舞

到了唐代,狮舞已发展为上百人表演的大型宫廷乐舞,称太平乐,又叫五方狮子舞。唐代音乐理论家段安节曾在《乐府杂录》中记载:“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

太平乐深得唐玄宗喜爱,他曾亲自组织排演。至于狮子,则由西域艺人扮演,他们身披缀毛的假狮皮,以五色代表东、西、南、北、中“五方”。其中位于中央的是黄狮子,代表皇权,其他狮子分别为青、赤、白、黑四色。

狮舞还分“文”“武”

唐代以后,狮舞在民间广为流传。

若按表演形式来分,狮舞可分为文狮、武狮两大类。文狮爱戏耍,擅长挠痒、舔毛、打滚、戏球等动作,看上去风趣喜人。武狮重功夫,表演中会有高难度动作,比如走梅花桩等,有时看上去很像惊险刺激的杂技。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