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AI时代第一桶金都被卖课的赚去了。”在某AI大模型授课群内一学员感慨道。尽管还未正式开放使用,OpenAI发布的人工智能视频工具Sora的相关内容已在网上热传,还有不少付费课程、直播和群聊应运而生。记者在多个电商、社交平台以不同关键词搜索发现,市面上不乏Sora的“教程”“解读”,售价在几元至近百元不等。
在购买课程时,有AI“讲师”直言不讳地表示,懂得AI的技术人员不一定能通过AI赚到钱,因为AI在B端落地很难,但不懂AI技术的人照样可以通过卖课赚到钱,“我们的作用是抹平AI‘信息差’,我自己懂不懂AI不重要”。
据报道,目前市面上的所谓AI“变现教程”大多是公开内容,比如对AI介绍性文章的摘编、合集,根本不值那199元甚至是9.9元。有的还把这种卖课当成引流手段,免费送资料、入群、拉新、忽悠加钱当“合伙人”……
Sora还未公测就有“内测名额”
“Sora文本生视频变现赚钱”“Sora赚钱提前布局”“利用这个技术给自己赚到钱才是王道”,在某电商平台,Sora的相关“教程”层出不穷。
记者浏览发现,在某电商平台上,这类“教程”的售价最高为99元,最低则只有0.1元(需要加群)。记者购买了其中一份“教程”发现,“教程”是一份在线文档,其主要的内容包括Sora的介绍、生成的视频,还包含大段的其他媒体、自媒体发布的解读文章,其中90%的内容是能够在网络上公开找到的资料。
尽管网上售卖的“教程”内容不可谓不丰富,但必须指出的一点是,OpenAI至今没对公众开放Sora的测试权限。但记者发现,许多售卖“教程”的人表示拥有“申请Sora内测名额步骤”。
对此,记者下载该份“教程”后发现,其所谓的“Sora内测名额”实际上是要用户以“红队”(网络实战攻防演练中的攻击方)身份在OpenAI官网进行内测申请,“教程”还颇为贴心地提醒用户“填写信息最好邮件写谷歌,居住国家选美国,专业知识选择计算机”,并表示“通过(不通过)全看缘分”。
购买“教程”后被拉入“AI破局群”
记者发现,相比认真售卖“教程”的卖课人员,还存在不少标价0.1元,或者干脆免费赠送课程的卖家。
记者通过电商平台购买了一份标价0.1元的“教程”后,被卖家拉入了一个“AI破局群”,该群不仅赠送“Sora资料”,还有“新人福利”。不过该份教程除了建议正常的赚钱方式,除写公众号获得粉丝外,还包括拉新和进一步卖课的“玩法”。
2月20日下午,记者加入该群后发现在短短2小时内就有9人被拉入了群聊,群管理员在群内发布消息称“曾经抓住了AI机会,成立了团队创业,all in(全部投入),放大,44天就有2万人付费,太强了”,“一句话,如果你也想入局AI,探索副业或者创业机会,值得加入,即使最终不玩AI,499的试错也值得”。
那么,如何深度参加呢?记者在课程售卖者的朋友圈看到,可以以1.6万元的价格成为“合伙人”,或者199元、49.9元的价格进入星球,购买专栏。此外,还能通过“拉新”赚到钱或者兑换这些知识内容,“加入‘战队’可以拿到最高比例50%的拉新奖励,499起步价,每单多赚100多”。
“AI火了之后,很多人没有赚到钱,但是教别人怎么使用提示词的人赚到钱了,Sora也一样,我们要利用好这个信息差。”在记者购买的知识付费教程视频中,讲师“谆谆教诲”着学员们。
“卖了5000万”的AI课程,学员称不值得
花上几百元买课程,三周时间就能从AI(人工智能)小白变成大神?近日,自称清华博士的抖音网红“李一舟”通过售卖AI课收入高达5000万的相关信息刷屏网络,不少人质疑类似的课程是在“割韭菜”。
“AI培训课从去年3月开始兴起,今年年初,伴随OpenAI开发的Sora走红到达高潮。”另一名AI课程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李一舟本人也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入局的,踩中了AI和直播的双重风口。”
不过,买过该课程的学员告诉媒体称:“我用两天时间看完了这里的30多节AI课,看完后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想申请退钱。课程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面让你认识AI,以及教你如何使用ChatGPT,课程后面开始实操,介绍ChatGPT的应用场景,例如怎么用ChatGPT来写简历、模拟面试等等。这些内容在B站一搜一大堆,更离谱的是,课程中间甚至穿插了一些硬广。总而言之,花199元买这个课程完全不值得。”
2月23日中午,记者搜索发现,李一舟的个人视频号已被禁止关注。同时,其用于售卖AI课程的微信小程序“一舟一课”也已搜索不到。此前,据澎湃新闻消息,微信小程序“一舟一课”由于违反《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已暂停服务。目前,李一舟抖音橱窗、小红书店铺里,也已无法购买AI课程。
AI类网课法律界限在哪?
那么,类似李一舟这样的AI卖课网红,究竟是否涉嫌诈骗?多位法律界人士认为,仍需要更多证据。
华东政法大学竞争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翟巍告诉记者,是否涉嫌诈骗还需要获得翔实信息才可判定,“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李一舟的AI课不仅涉嫌违反《广告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构成虚假宣传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而且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等”。
“AI相关的内容和课程的含义本身比较宽泛,所以只要用户付费后提供了约定的相关资料,就不能说是诈骗。”上海申伦律师事务所律师夏海龙表示。
对于知识付费类课程是否涉嫌诈骗,该如何界定?
翟巍告诉记者,知识付费类AI类网课本质上属于知识类产品,这类产品的个人购买者属于消费者。经营者在销售这种知识类产品时,应当全面、真实、客观地宣传产品内容与质量,不应隐瞒事实片面宣传、虚假宣传,不应欺骗或误导、诱导消费者购买产品,否则轻则构成侵权违法行为,重则构成诈骗等刑事犯罪行为。
□观点
别被“蹭热点”
割“韭菜”
世界变化很快。生成式AI以“天”为单位迭代,身处变化时代的人们,有些许焦虑是正常的。正如适当的焦虑会成为学习的动力,如果能借着这股劲儿,学点新东西,其实也是好事。
不过,看起来再“逆天”的技术,普及推广也要遵循基本逻辑。底层技术支撑、产品设计、相关法律和安全风险监管……实践是需要过程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不小心就容易掉坑里。而且,真正能起飞的,往往靠的也不是那“三分钟”教学。飞起来很重要,但稳得住更重要。
作为观察者和消费者,我们大可不必过度焦虑或惊慌。Sora对我们生活的改变,在未来或许是巨大的,但任何变化都是循序渐进的,也是合乎科学规律的。我们只需要沉着冷静地迎接AI的新发展和变化即可。
而从个人赚钱的角度来说,有时候过于急切地“蹭热点”,未必能带来多少好处。或许,那些自以为可以在AI剧烈变化中火中取栗的人,最终也不过是别人眼中随时可以被割的“韭菜”而已。
(综合新京报、澎湃新闻、中青评论、央视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