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政经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盲盒社交”走红 摆脱“社恐尴尬”?

福州年轻人也玩起“盲盒社交”,通过参与户外游戏等形式认识新朋友;专家提醒,组织者应监管留意活动风险,参与者也要注意防范

“盲盒社交”活动里,大家一起开心露营(受访人提供)

跟着“盲盒社交”的新朋友,“社恐”人也“社牛”地混进了江边广场舞的队伍(受访人提供)

N海都记者 吴雪薇

悠闲的周末,当你在考虑哪个朋友有空和你出门“干饭”时,你的潮流同事可能已经快速组好了他的活动局。不要羡慕那位同事什么时候交到了那么多朋友,因为一起玩耍的同伴,可能他自己也不认识——近日,一种名为“盲盒社交”的社交形式在网上兴起,彼此陌生的参与者,如同盲盒一样的不确定性,成为了此类社交的特点。

参与者:

放下包袱的社交

新鲜又刺激

今年23岁的小黄是福州某互联网公司的一名“程序媛”,平日公司和家里“两点一线”的忙碌生活,让她很少有机会认识新朋友。“平时可以约出来的朋友就挺少的,更别说多人聚会了。”

今年年初,小黄在社交平台上发现有人在组织一种被称作“盲盒社交”的活动,组织者会招募一群彼此陌生的人一起参与户外游戏等社交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认识新朋友。小黄觉得这种社交活动挺有意思,便报名参加了一次和陌生人一起到上下杭Citywalk(城市漫步)的活动。

活动前,小黄加入了组织者建立的微信群,群内的大家彼此都不认识,但在等待活动开始前的日子里,群里七嘴八舌聊起天,气氛很好。当天到达现场后,她看到参与者们都在热情地彼此打招呼,“那氛围让我一下就融入进去了”。

“这种参与者彼此陌生的社交形式,能获得与熟人社交不同的新鲜体验。你不会预测到今天你会和谁一起玩,认识什么很棒的人,又会发生什么有意思的故事,就像开‘盲盒’一样,新鲜又刺激。”小黄表示。

小陈参与过福山郊野公园踏青的“盲盒社交”活动。他告诉记者,他刚换新工作来到福州不久,和同事不太熟悉也没什么朋友,“盲盒社交”这种社交形式在他看来没有太大的精神压力,“和熟悉的人交流,我要考虑对方的情绪,但在‘盲盒社交’活动里,大家都素昧平生,即使踩了雷出了糗,顶多再也不见,合则聚不合则散,挺好的”。从日常的生活中走出去,参与同城的户外活动,也让外地来榕的他结识了更多福州朋友,听到更多有趣故事,也更深一步地认识了这座城市。

组织者:让陌生人成朋友,很有成就感

张先生是一名城市摄影爱好者,平时也接一些私人伴游的单。热心的他去年曾在参与的摄影群里,为“萌新”们组织了几场漫步活动,发现效果很好,让彼此不认识的人因为参加自己的活动成为新的朋友,他觉得非常有成就感。于是他萌生了扩大“盲盒社交”群组的想法,在社交平台上发了帖子,邀请更多人一起来玩。“目的也不仅仅是摄影,还约露营、桌游、聚餐……”

叶小姐也是“盲盒社交”活动的组织者。她告诉记者,去年下半年有一段时间,她很想参加户外游戏,“自己想玩,但一时找不到足够多认识的人一起玩,于是我就在社交平台上发帖,问问有没有陌生人愿意和我一起玩”。让叶小姐没想到的是,有十几个人留言想要参与。她为此建了一个微信群,如今大家还会在群里约着扔飞盘、泡吧聚会等,元旦时大家还一起聚会庆祝新年。

采访中,张先生和叶小姐均提到,参加“盲盒社交”活动的,多是20到30岁的年轻人,不少人都说自己平时较为内向,不爱社交,希望“盲盒社交”能够成为一个和他人沟通交流的渠道。

隐患:“盲盒”有风险,“避雷”须小心

不过既然是“盲盒”,打开可能遇到喜欢的款式,也可能遇到讨厌的款式。多名“盲盒社交”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向记者提到,在“盲盒社交”的过程中,也曾遇到一些让自己无法接受的社交对象。

小黄说,有一次在“盲盒社交”的聚会上遇到一名男士,一开始这名男士表现得非常活跃健谈,和现场不少女生互加了微信。但回家后,小黄有几次在深夜接到这名男士的邀约,拒绝几次后,他便开始言语冒犯起来,小黄就拉黑了他。后来几个当日参加活动的女孩私下聊起,发现好几个人都有类似的遭遇,便一同向活动组织者举报,希望在圈子里避雷此人。“但既然是‘盲盒社交’,实际圈子都蛮散的,被这个群拒绝了,他还能换个群骚扰其他人。”小黄对此颇为担心。

张先生在组织活动时也遇到过这种状况。“有一次我们组织的草坪聚会氛围蛮好,大家都很开心,就喝得有点多。结果有个小伙子喝多了‘耍酒疯’,和一个路人发生了冲突,把人给打了。大晚上一行人被拉进局子做笔录,也是蛮无语的。”

张先生说,那之后,他就限制了活动规模,一次只在10个人左右,以免人多难控制场面。

律师:注意约法三章,守护自身权益

参与、组织“盲盒社交”活动的人在开心之余,也要有所警惕。福建律师海都公益团福建舟亢律师事务所的陈航律师提醒,由于参与“盲盒社交”的人彼此陌生,对于活动的组织者而言,活动开始之前在沟通群组中要做好“约法三章”:根据活动性质和需求,以及可能会面临的风险,具体约定行为准则与禁止事项,形成一种合同契约的约束力,并要求参与人在群组中接龙表示阅读遵守。

“在活动过程中也要及时监管留意,对违规行为及时提醒留证,以方便后续有需要可结合《民法典》有关合约的相关规定,通过法律途径进行处理。”陈航表示,活动参与者也可以通过契约的约定来观察活动性质,同时与组织者确认相关互动内容及保障措施。如遇到不太好的行为,可选择立即离开,或者报警寻求帮助。注意保留好相关证据,以此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