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梁展豪 林雅璇 实习生 王灵婧 文/图
近期,电动自行车充电的话题不断引起热议,不少小区也逐步开始安装电动自行车的充电设施。然而市民在享受便捷充电服务的同时,也发现充电设施收费价格不一的情况。对此,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走访:同款电动车充电,有的费用贵5倍
3月12日,记者来到福州仓山区的融信第一城,通过扫码进入充电设备的付费小程序。付费界面上显示计费方式都以1元为基准,并根据充电功率的不同设定了不同的时长。具体来说,充电功率在0~150W范围内的电动车,1元可充电6小时;功率在150~250W的,1元可充电4小时;250~350W的则是1元3小时;350~999W的电动车,1元则只能充电2小时。
同样,在仓山区的紫竹苑,充电费用的计算方式也是依据充电功率来划分的。具体来说,0~220W的充电功率,每小时收费0.25元;220~350W的,每小时0.35元;350~450W的则是0.45元/小时;450~550W的,每小时收费0.55元;功率在550~1000W的电动车,每小时的充电费用则高达1元。
金山大景城充电桩的收费标准有所不同,它结合了电池的规格和充电度数来计费。以36V的铅酸电池车辆为例,每度电的费用为0.7元,并且每次充电还需额外支付0.7元的服务费。
接着,记者来到了晋安区的福临东城,通过扫码进入充电设备的小程序后,发现此处提供了包月的充电套餐。套餐按照电池的规格来划定:48V电池的电动车每月支付30元可充电240小时,60V电池的需支付40元,而72V电池的电动车则需支付45元。
与上述根据电池规格和充电度数收费的方式相比,鼓楼区的部分小区采用了更为直观的按小时收费模式。在龙峰新村和龙峰雅居园里,记者见到了“逸充”和“聪电堡”两个品牌的充电设施,它们均采用了按分钟计费的方式。龙峰新村的充电费用是1元可充电4小时,而龙峰雅居园的充电费用则是1元可充电6个小时(限0~1000W功率)。
结合走访情况,记者发现,市民每次充电的费用大多集中在1~2元之间,而最低收费与最高收费的差价,可高达5倍之多。
业内人士:收费除用电成本,还包含服务费
电动自行车充电为何一城多价?记者就此向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了解情况。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电动自行车充电项目不属于政府定价范围,实行市场调节价。
那么,为何品牌之间的充电桩收费模式大相径庭?福建逸充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的翁先生告诉记者,按照用电度数来计费是最标准的方式,不过该方式常常会受到用户的质疑。
“有的用户认为我们的设备不是电表,计算用电度数并不精确,因此目前大多数充电桩是按小时计费。”翁先生表示,按充电时间计费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功率大的电动车相同时间内用电量更多,例如72伏电池的电动车充电5个小时需要2度电。“为减少亏损,在大功率电动车较多的老旧小区,部分公司会采用按小时计费与按功率计费相结合的方式。”
同一辆车在不同区域充满电,也会存在价格差异。为何不同小区充电桩收费标准不一?翁先生表示,目前福州市对于电动车充电桩并没有统一收费标准,都是市场定价,由运营商定价。“运营商主要是根据和物业方结算的电价来定价的,即用电成本。用电成本高,费用自然就高。另外和场地方的利润分成也有关。”据翁先生说,运营商进驻小区后,扣除用电成本后的利润一般要与物业按比例分成,通常为5∶5或者6∶4。
“用户所看到的用电费用,除用电成本外,还包含了服务费。”翁先生透露,目前福州市最常见的收费标准约为1元/4小时,而有的小区物业会自愿“让利”,以少收服务费的方式降低收费标准,费用约为1元/6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