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有医说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泉州一老人失明 当心这个“视力小偷”

N海都记者 刘薇

视力也会被“偷走”?真的会!十年前,泉州有一老伯查出慢性青光眼,但因为自身没感觉到视力异常,未及时诊治,十年后,当老人出现视野缺失、视力下降时,已失去有效治疗时机,最终失明!

刚刚过去的世界青光眼周,让很多市民对青光眼有了更多认识。据统计,我国约有2100万以上的青光眼患者,致盲人数高达567万。由于知识普及程度不高,患者自身没什么感觉,对医疗的合作度低,我国近九成慢性青光眼患者没能在早期得到及时诊断或者治疗。泉州眼科医生提醒市民朋友,青光眼的损害是不可逆的,早发现早治疗很关键。

老人因青光眼失明 十年前就露出端倪

近日,泉州医高专附属人民医院眼科门诊来了对老夫妻。在老伴的搀扶下,翁老伯(化姓)慢慢地坐到了医生的面前——因为青光眼,这位八旬老人已经失明。

“刚来时,老人有点激动,说北京名医没医好他,动完手术反而看不见了。但实际情况没那么简单。”接诊的谢建宏副主任医师了解到,早在十年前,翁老伯就在泉州当地医院查出眼睛有异常,当时眼压升高、眼底视神经乳头形态改变,提示青光眼可能。但老人家因为自身没有感觉,所以压根不信,就没进一步寻求诊治。

之后的十年内,老人的眼睛缓慢地发生变化,视野变得越来越窄,走路常常撞着人,发展到后面,视力越来越差,直到这时,老人才着急地四处求医,希望通过手术把丢失的视力找回来。然而,此时病情已经发展到青光眼晚期,泉州、福州多家医院的医生都表示,因为已经是青光眼晚期,老人的视力如同风中残烛,那残存的一丁点亮光随时可能熄灭。最后,老人去了北京,说是找了很出名的医生做了手术。但手术仍然无法挽回视力,老人还是失明了。

晚年只能在黑暗中生活,翁老伯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然而,事情还没完。接下来,老人还须定期监测眼压,避免后期出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导致眼痛、头痛等症状。

当天,谢医生为老伯做了眼压检测等检查,好在结果在正常范围内,谢医生叮嘱老人定期随访。

青光眼的损害不可逆 早发现早治疗很关键

据了解,青光眼是由于病理性眼内压升高,导致特征性的视神经萎缩、视野缺损及视功能低下的一种眼病。它是全球第二位致盲的眼病,仅次于白内障,却是第一位不可逆致盲性眼病,青光眼所导致的视神经损伤、视野损害在目前是无法逆转的。

“常见的青光眼类型分为闭角型青光眼与开角型青光眼。前者好发于五六十岁以上人群,急性发作时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虹视、视力明显下降等症状;后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由于发病隐匿,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即使能够幸运地在早期筛查出来也未必能够相信医生并接受医治,等到出现症状再去检查时,往往病情已经发展到中晚期,发生视神经的萎缩及视野的缺损。因此,青光眼又被称为‘视力的小偷’。”泉州医高专附属人民医院眼科谢建宏副主任医师介绍。

谢医生指出,由于青光眼造成的视神经萎缩及视野的丢失是不可逆的,因此,它已损害的部分是无法治愈的。但是,通过早期发现、及早干预、定期随访,可以将青光眼的危害尽可能降到最低,使视功能损害的慢性过程得到及时中止。因此,预防青光眼的最佳方法是定期接受眼部检查,尤其是有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视或有其他眼部疾病风险因素的人群。“建议50岁以上人群,每年接受眼部检查一次,排查有无患病风险(若有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视、糖尿病、高血压等高危因素,应更早接受筛查);年纪较大合并高危因素的,每半年检查一次。一旦确诊青光眼,须接受正规治疗,并定期随访。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中止青光眼的慢性损害过程,保护患者有利于长期生活的视野和视力。”

□相关链接

什么是青光眼?

青光眼(glaucoma)是一种具有特征性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的眼病,主要跟眼内压升高有关,眼压升高压迫视神经,导致视野缺损甚至失明。青光眼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老年人则更常见,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

人眼的水晶体前方与角膜中间,充满了房水液,提供眼睛组织营养。房水是维持眼内压的重要物质,房水循环中任何一个部位受阻都会导致眼内压增高。正常情况下,48%~90%的房水液会从小梁网膜排出,剩下的则从葡萄膜巩膜排出,一旦排出管道出问题,房水液排不出去,眼压就会增高,压迫视神经,形成青光眼。临床上见到的青光眼类型大致可分为四类:先天性青光眼、原发性青光眼(包括闭角型与开角型)、继发性青光眼和混合型青光眼。青光眼发作时主要表现为眼胀、视力下降,严重者伴随同侧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但很多青光眼患者的早期发病症状不明显,往往等到体检时或遮住一侧眼睛时才发现已患病。因此很多人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从而丧失了一部分的视力甚至失明。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