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全国两会,新质生产力成为备受关注的热词之一。
循“新”出发,向“新”而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自今日起,本报特别推出《“福”见新质生产力》专栏,本报记者将走进福建先进制造业,深度发掘新质生产力在助推高质量发展、推动技术迭代与产业转型、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的生动故事,为读者呈现一幅生动而立体的“新质生产力全景画卷”。
N海都记者 周婉怡 吴雪薇
坐落在福州的恒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其砥砺奋进的发展历程和在化纤、化工及新材料行业的破局之举,生动演绎了“新质生产力”驱动产业升级的力量。
回首过往,恒申集团的成长轨迹中有一段不平凡的挑战。彼时,作为锦纶生产核心原料的己内酰胺,供应困难,成本高昂,运输周期十分漫长,一度制约着长乐纺织企业的发展。2013年,恒申大胆创新,突破技术瓶颈,自主生产,从生产一根简单的尼龙绳起步,逐步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己内酰胺制造商,彻底改变了高端己内酰胺依赖进口的局面。
今天,请您跟随记者的脚步,一起走进恒申集团,了解他们如何通过“数智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传统产业“挖潜增效”,向新兴产业“精准布局”。
数智化车间 如同“科技城堡”
与其他行业相比,化纤企业具有设备多、环节多、作业细、强度大等特点。而位于福州市长乐区的恒申集团化纤板块生产间犹如一座精密运作的“科技城堡”,机器人手臂灵巧而有序地执行着各项工序,眼前是一片科技感十足的景象。
自2018年以来,恒申集团在化纤板块大力引进智能设备,实施“机器换人”。从立体仓库的自动存取、产品自动落筒、平衡间自动化控制到现场可视化管理、数字化质量检测系统,再到AGV智能物流系统,全链条实现了高度自动化。此外,恒申集团还积极推动5G、AI、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各生产环节的应用。“这些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大幅削减了40%的生产线人力成本,同时提升了150%的生产效率。”
恒申集团不仅在产业链条上做出了革命性的变革,还在生产管理模式与实际操作层面积极采用数智化手段转型升级。恒申集团副总裁梅震指出,恒申集团作为率先应用大数据和ERP(资源计划)系统整合资源、构建“数字大脑”的锦纶行业领军企业,全面涵盖生产制造、研发设计等七大模块,持续推动商务智能、预算、资金、订单等多维度管理系统的深度融合。
打通产业链 构筑“产业王国”
坐落在福州连江可门港经济区内的申远一体化产业园,是由恒申集团倾力打造,以申远年产100万吨己内酰胺为核心布局的新型材料国际品牌产业集群,构筑起一座横跨化纤、化工、新材料领域的“产业王国”。
“我们产业园通过打通锦纶6(俗称尼龙)上下游产业链,打造全球唯一完整布局锦纶6八条产业链的园区,实现从‘一滴油’到‘一根绳’再到‘一块布’。截至今天,我们己内酰胺全球产能达170万吨,占全球22%,位居全球第一。”恒申集团副总裁潘德标介绍,“油”指生产环己酮的原料苯,而环己酮是己内酰胺的上游原料;“绳”指锦纶丝项目,由己内酰胺加工而成;“布”指智能制造绿色纺织产业园,这中间有8条产业链,即“环己酮→己内酰胺→聚酰胺→锦纶6纺丝→锦纶6加弹丝→整经→织造→染整”。
申远一体化产业园园区通过对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升级,成功打造出了一座融合高效、绿色、安全的“数字工厂”。
据介绍,近年来,申远一体化产业园逐步实现了园区信息化系统建设标准化,搭建了集智能制造管理与控制中心、数字化全流程生产监控平台等智能制造系统于一体的己内酰胺全流程智能工厂,实现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分析、内控管理、产业创新能力的整体跃升。
开启新赛道 助力“中国芯片”
除了己内酰胺,恒申开启了新赛道,凭借产业园内资源集约共享的优势,针对国内部分工业产品“卡脖子”问题,引进电子特气、湿电子化学品、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等国家支持和鼓励的高端精细化学品新材料项目入园,打造全国高端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产业基地。
其中,已落地的电子化学品及特种气体项目生产的掺杂气体是制作14纳米及更高以上制程芯片的必需原材料,实现我国在电子级化学品和特种气体上的自给自足,为中国芯片贡献申远园区的一份力。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填补了福建省在该领域的空白,建成投产后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生产基地。
未来,恒申集团对坚持高质量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也有着自己的期待。潘德标说:“下一步,我们将建立集团全球研发中心和产业孵化中试基地,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布局,还将成立可持续发展战略部,在低碳绿色发展方面加大研发与投入,促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