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01版)
看守所的“心灵导师”
以真情化解心结
既要会“看”,也要会心理疏导。丰富的基层公安工作经历,让他与在押人员沟通时,总能游刃有余地运用自己的谈话技巧和经验。他深知,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藏有心结,需要有人去倾听、去理解、去开导,用温和的话语和关怀的眼神,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监所的关爱与温暖。
2022年5月,在与清流县看守所的一名在押人员谈心中,张族珍发现他的情绪异常低落,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迷茫和不安,心中有着沉重的负担。于是,张族珍开始用平和的语气与他交流,逐渐引导他打开心扉,倾诉内心的痛苦和困惑。
随着谈话的深入,这名在押人员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表达出对未来的期望。张族珍见状,便趁热打铁,为他提供了一些建议和指导,帮助他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并指明了方向。
之后,这名在押人员积极改造刑满释放,张族珍收到了一封来自他的感谢信。信中,他言辞恳切地表达了对张族珍的感激之情,感谢他在自己迷茫时给予的关心和帮助。
这封感谢信,不仅是对张族珍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他心理疏导能力的最好证明。他用自己的真诚和关爱,成功帮助一名在押人员走出了心灵的困境,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和方向。
在同事们眼中,张族珍更是一位认真负责的好大哥。“我们的工作特殊,通宵值班是常事,大家身心负担都比较大。”清流县看守所副所长曾春花说,所里的民警辅警往往“上有老、下有小”,有时会临时请假,张族珍都会尽力帮忙调班,还经常找有困难的民警谈心,了解他们生活中的困难,有时还自掏腰包帮他们渡过难关。
既为“大家”也念“小家”
“感觉对父母亏欠很多。”当提及张族珍的家人时,他不禁心生愧疚。张族珍出生于偏远山村里一个农村家庭,父母以务农为生,一直以有一个做警察的儿子为荣,他每每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到家中,都还能像个“孩子”一样,享受来自父母的爱。
如今,父母年事已高,几次生病需要动手术,张族珍都因工作繁忙,难以长期陪床看护。然而,父母却从未因此埋怨过他,反而催促他返回岗位,怕他耽误工作。这种无私的支持与理解,让张族珍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职业选择。
对于儿子的成长,张族珍同样深感缺席。由于工作繁忙,他只能以电话和视频的方式与儿子沟通,成为了同事口中的“视频爸爸”。尽管如此,张族珍也给孩子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分享故事,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
如今让他自豪的是,儿子在他的影响下,参加了招警考试,在去年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公安民警,穿上了与父亲一样的警服。“我的职业让他产生了崇拜,他觉得这份工作比较适合他。”张族珍笑道。
谈到对于未来的设想,张族珍头一个挂念的还是看守所。他说,看守所不比其它“主动出击”的警种,他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这个职业,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优秀人才能够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
谈到自己,张族珍最希望的,还是能抽出更多时间陪陪家人。“他们一直是我最坚实的后盾,他们的默默支持,是我能够坚持下去的动力。我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和他们分享生活的点滴,共同度过每一个珍贵的时刻。”张族珍恳切道。
张族珍说,自己还有一个小小的理想:“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对这些在押人员进行教育改造,让犯罪率越来越低,社会治安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