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社会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不功利,才会有好作品”

沈从文曾给她写信,巴金曾为她题写书名,钱钟书接受过她的专访……旅荷华人作家林湄清明回故乡福州,分享创作、采访往事

林湄(左)与钱钟书(中)、杨绛先生

海都“小记者”(右)为“老记者”撑伞

N海都记者 宋晖 陈逸之 文/图

清明节前夕,旅荷华人作家林湄回到了故乡福建,见到在这片故土上的很多老朋友,让她有些意外,福建的出版社、科研单位、高校团体纷纷请她开讲座、办创作座谈,还有许多未曾谋面的读者特意从外地慕名来到福州。在忙碌之余,林湄也接受了海都报的专访。

至今仍保持创作的激情

林湄,祖籍福清,出生于泉州。1973年她受聘中新社香港分社记者、编辑。一手写新闻,一手写文学,创作了长篇小说《泪洒苦行路》、短篇小说《罗经理的笑声》、随笔《我歌我泣》、访谈录《文坛点将录——精神王国的求索者》等作品,其中《泪洒苦行路》是对当时内地与香港文化交汇的书写,出版至今30多年仍有不少学者在研究。

1990年,她移居荷兰,她的创作也聚焦海外华人的生活和命运,创作了长篇小说《漂泊》、《浮生外记》与散文等多部作品,引起了众多海外华人的共鸣。她用十年之功,完成了长篇小说《天望》,从一个外籍华人的视角,书写中西文化、道德、情感的碰撞;她再十年磨一剑写出姊妹篇《天外》,以独特的视角书写地球村人类生存的际遇与高科技发展后社会人心的变化。

林湄说起文学,情深义重,“文学不应该是功利的,我的创作只因为我的热爱。”(林湄所谓的“功利之心”,指那些以文学之名对名利专营,费尽心计的文学活动家。)“文学随着时代而变化,我愿意做一名‘世界文学’的实践者、高科技时代文学的思考者,摆脱古板思想的束缚,保持创作的初心向前走。”林湄说。

林湄至今仍保持创作的激情,《天望》《天外》之后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即将问世。林湄说:“现实生活比创作更精彩,处处是题材,只要敏锐观察,就能够展现这个时代。”

此外,林湄还一直积极推进海外中华文化的传播。

大作家教“小记者”:要勤快、做杂家,还要敢于问

除了作家,林湄曾经是一名优秀的记者,听说我们是海都报的记者,她亲切地拉着我们的手,“我记得《海峡都市报》,很多年以前,你们海都报也曾经采访过我。”

林湄也热情地传授她当记者的心得——“当记者首先得勤快、机灵,多了解一些采访对象的经历、思想,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此外,你还得成为杂家,要博学,还要敢于问问题!”

自1984年起,林湄有机会陆续采访了一批学者大家——巴金、沈从文、钱钟书、冯友兰、梁漱溟、丁玲、冰心、俞平伯等近30位文化大家。此后她写出一篇篇访问记,在海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被数十家华文报刊转载。2023年作家出版社第三次出版了访谈录《精神王国的求索者》。

林湄当年成功“撬开”了钱钟书的嘴巴,专访了一个多小时。

林湄与这些文学大师也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个世纪90年代,她将一大箱文史资料捐给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其中就有那些大师的书信、文稿、录音、照片等重要资料。她说:“他们的人格的魅力、优秀的品质深深地影响了我,钱钟书的清高、沈从文的善良、巴金的真诚、梁漱溟的骨气、俞平伯的忍耐、丁玲的执着、陈景润的纯真……在日后,我也将他们的才德精神魅力一一付诸我后半生的生活实践与文学创作中。”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