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骀荡,陌上花开,又是一年清明时节。《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在二十四节气中,只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清明;“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这也是清明。作为中国唯一以节气命名的节日,清明既有慎终追远的感怀、礼敬祖先的庄重,又有出游赏春的快乐、清新明丽的景象。
清明节为何独具悲喜两面?
寒食清明上巳
三节合着过
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主任、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秘书长唐志强表示,据史料,清明在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管子》中就已出现。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就是清爽明净之风。
公元前104年,二十四节气被纳入太初历推行全国,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实践的时间指南,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比如清明节气可以开始准备养蚕,这一节气10日后,采取催芽法可使生姜发芽早而整齐。
清明节作为一个节日的起源演变,还与古代的寒食节、上巳节密不可分。
寒食习俗源自远古先民在春天改火。远古时期,由于火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古人认为“火”有神灵,因此会举行祭祀。各家的祭祀之火每年都要止熄一次,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称为改火。无火的日子里只能以冷食度日,故称寒食。汉代也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唐代将祭坟扫墓正式纳入五礼之中,寒食节成了祭扫日。在后世的发展中,寒食节中逐渐增加了祭祖、插柳、咏诗等习俗。寒食节与清明节的关联体现在时间上紧密相连,一般只差一两天。
上巳节则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的重要节日,所谓“祓除”,是把被视为陈旧污秽的东西从身边带走,使自己变得清新吉祥,后来发展成为集消灾祈福、踏青郊游、求子求偶等含义于一身的节日。上巳节与寒食节、清明节的时间也很接近。
唐代以后,三节被囊括到同一个假期内,人们把寒食禁火与清明出新火贯通起来,久而久之,三节的民俗和文化融为一体。由此,清明节从一个代表天文时间的节气,经过一步步删繁就简,演变成了兼具节气和节俗双重内涵的综合节日。
清明肩负着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尤其是寒食节的传说和民俗文化融入后,慎终追远的意涵更加丰满,又成为重大的春祭节日。
古人玩得简直停不下来
清明阳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特别是上巳节传统的加持,使郊外踏青和游春更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清明最主要的活动就是踏青。踏青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了京郊踏青场景:“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射柳和斗鸡也是富有特色的清明游乐项目。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鸽子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唐玄宗就喜欢斗鸡。
□冷知识
“清明时节雨纷纷”
到底是不是杜牧写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很多人会想起这首传为晚唐杜牧所作的七绝《清明》。
但它真的是杜牧写的吗?这一直是桩悬案。都说读诗如破案,不少学者试图破解这桩800多年前留下来的疑案。
在唐代文献研究方面成就极大的陈尚君教授接受采访时曾认为:此诗写于宋代,并非出自杜牧。原因有二:第一,杜牧文集及《全唐诗》中均没有收入此诗;第二,唐人重视寒食节而宋人更重视清明节。
而中南民族大学文传学院原院长罗漫教授则认为,迄今为止,唐宋文献中这首《清明》的唯一署名作者是晚唐的杜牧。
南宋人留下一桩悬案
这桩悬案的始作俑者生活在800多年前的南宋孝宗时期。
那时,不知是什么人出版了一部类书,题为《锦绣万花谷》。这部书收录了一首诗,题为《杏花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没有作者署名,只有“出《唐诗》”3个字。这是现存文献中这首诗第一次出现。
稍后于它的《古今合璧事类备要》,也收录了这首诗,也无作者署名,同样留下三个字:《古选诗》。说明这首诗是从一部名为《古选诗》的书籍中选出来的。
如果只是这样,倒还构不成“悬案”。又过了几十年,一部诗选横空出世——《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这部书第一次将这首诗的著作权归入“杜牧”名下,标题定为《清明》。在它之后,多种《千家诗》版本收录了这首诗,一律署名杜牧。正是借着这一类选本的流行,《清明》的唯一作者是杜牧,成为大众熟知的“史实”和常识。
但是,为何《锦绣万花谷》和《古今合璧事类备要》没有署作者之名?又为何《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开始将它定为杜牧所写呢?依据在哪里?更为可疑的是,杜牧外甥裴延翰所编的杜牧诗文集《樊川文集》,未曾收录这首诗。
《清明》是唐诗
还是宋诗?
《锦绣万花谷》之前的存世文献,没有发现此诗存在的踪迹。所以,不少学者就此认定这是一首宋诗,是《千家诗》将著作权附会给杜牧。
但罗漫教授不认为《清明》是宋诗。在他看来,出于各种后人不完全明白的原因,许多古典文献没有保存下来。而杜牧晚年还有焚诗之举,他留存至今的诗歌必然是不够整全的。如果仅仅依据现存的唐代文献没有《清明》的“全身像”,就认定这首诗是宋诗,作者是后人附会,难免涉嫌简单化了。
从晚唐诗歌中
寻找蛛丝马迹
破案,若无法得到最直接的证据,那么,还有诸多间接证据可以构成有力的证据链。罗漫教授搜罗剔扒唐宋文献,试图从中找出蛛丝马迹。晚唐诗人韦庄的七律《柳谷道中作却寄》引起了他的注意。从这首诗的前二联中,他看到了《清明》、《山行》和《汴河怀古》的三重印记:“马前红叶正纷纷,马上离情断杀魂。晓发独辞残月店,暮程遥宿隔云村。”
罗漫教授告诉记者,这两联的“纷纷、上、断、魂、遥、村”7字3韵与出现顺序,与《清明》一诗完全同步。这足以说明它与《清明》之间有着仿效关系。如果能确定是它模仿《清明》,那么,就足以说明《清明》在韦庄之前就已经存在;而如果能确定是《清明》仿效它,也说明《清明》是一首宋诗,作者是后人附会给杜牧。
而从这两联诗中,罗漫教授还找到了其他两重证据:“马前红叶”、“隔云村”与杜牧《山行》中的“霜叶红于二月花”、“白云生处有人家”高度一致;“断杀魂”的“断杀”也是杜牧的独创词语。杜牧《汴河怀古》已有“折柳孤吟断杀肠”的句子。现存唐诗中的“断杀”,仅仅在杜牧和韦庄的这两句诗中出现,杜牧的“断杀”就是韦庄“断杀”的唯一上源。
这都确凿无疑地说明韦庄这首诗深受《清明》、《山行》和《汴河怀古》这三首诗作的影响。
杜牧的小老乡
帮忙“破了案”
罗漫教授介绍说,韦庄比杜牧小约33岁,和杜牧是老乡,同在杜陵樊川有房产和诗作。两人志向相同、性情一致,韦庄甚至有意追寻杜牧的步履游历山川。因此,罗漫认为,《柳谷道中作却寄》正是韦庄这位同乡兼崇拜者对杜牧这位前辈的精心仿制。
而更有力的证据是,罗漫教授从杜牧诗歌中发现他独有的一些七绝第三句的言说方式:《闲题》的“借问春风何处好”、《寄杜子二首》的“若问使君何处去”,都与七绝《清明》的“借问酒家何处有”,在句式结构上完全相同,显示出杜牧独家构思的强力惯性。
罗漫认为,无论是从韦庄诗向偶像致敬,还是从杜牧诗独特的构思方式和独创词语看,《清明》作者,杜牧之外,难觅他人。
(综合中新、北京晚报、扬子晚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