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5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叫花鸡里没有鸡”引热议

一女子在杭州河坊街买了三只叫花鸡,两只带回家打开只有土;目前,涉事商户已停业整顿,赔偿消费者1000元

“五一”期间,一则“杭州河坊街的叫花鸡里没有鸡”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一名女子发布视频称,5月1日下午,她和家人前往杭州市旅游,在河坊街一家店铺购买了三只叫花鸡,其中一只当场打开并食用,另外两只带回了家。回到家后,她打开了另外一只鸡,但发现只有土、没有鸡,于是在打开最后一只叫花鸡的同时录制视频,结果发现最后一只也没有鸡。

5月5日晚间7时50分,杭州市上城区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发布情况通报称,根据消费者反映的“叫花鸡里没有鸡”情况,上城区市场监管局已于5月4日13时至河坊街涉事商户开展现场检查、制作笔录,进行立案取证调查,并已同步受理消费投诉,联系消费者进行调处。目前,记者从上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获得最新消息:涉事商户已停业整顿,店铺经营者赔偿消费者1000元。

走访

涉事店面已经没有卖叫花鸡

叫花鸡的传统做法是给处理好的鸡刷上料汁,用猪网油、荷叶、黄泥层层包裹,放进柴火堆煨熟。5月5日下午,记者也来到了河坊街尝试寻找这家店。从中河路步入河坊街,在入口处就看到了一家售卖叫花鸡的美食汇,价格35元/只。可以看到在档口的外沿,垒着四层“叫花鸡”,均是由泥土做的样品,而在档口内还有一排正在保温中的叫花鸡。相较于样品,售卖的叫花鸡没有厚厚的泥土层,显得更扁平、更方正,而且没有写有“叫花鸡”三个字的红色腰封。沿着河坊街,可以看到有三四家售卖叫花鸡的店铺,价格基本都在30~35元/只。

走访中,店铺店员表示,体积和温度都不太一样,一般来说不太会拿错,除非不熟悉,“不可能故意卖错的,一打开就穿帮了,都有收据的”。

在一家店里,记者也尝试购买了两只叫花鸡,并告知一只现场打开、一只打包。两只均从加热区域拿出,并且均为售卖的叫花鸡商品。

在河坊街上,也有着四家长沙臭豆腐店铺,根据网友的线索以及一番寻找,记者大致确认了这家店就位于河坊街的中段。目前,这家店的商品里已经没有叫花鸡,主要售卖臭豆腐。

路口的保安表示,市场监管来过之后,这家店暂时就不让售卖叫花鸡了,“听他们说是临时工,给拿错了”。

随后,记者也跟这家店的店员进行了直接沟通,对方表示,这家三通铺的店面,自己只负责这一小间。

对于5月1日发生的事情,店员表示确有其事,也有点无奈,“因为假期,我们招了临时工,当天客流较大,估计当时顾客比较着急,将样品当做售卖的叫花鸡,递给了我们店员。店员不熟悉商品,就给打包了。我们也是昨天市场监管来了才知道。”

店员表示,之前店里售卖的叫花鸡都是统一由供应链供应的,店里基本只负责保温加热,“这个事确实对景区的影响不太好,现在暂时不售卖了,后续看有关部门处置了”。

动态

店铺停业整顿,道歉并赔偿1000元

“我在这里向全国人民道歉,这件事引发了不好的影响,我愿意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赔偿消费者损失。”5月6日下午,杭州河坊街,“叫花鸡里没有鸡”涉事商户经营者吕先生面对镜头,诚恳道歉。

上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清波市场监管所所长金岚告诉记者,事件发生后,该局第一时间到河坊街涉事商户开展现场检查、制作笔录,并同步受理消费投诉,联系消费者进行调处。现场检查发现,涉事店铺中除了对外售卖的叫花鸡外,还有17个叫花鸡展示样品,平时摆放在商铺柜台对外展示。

“据商家自述,‘五一’假期客流较多,店员忙中出错,误将展示样品当成商品卖给了消费者。”金岚说。

记者了解到,涉事店铺位于河坊街156-158号,开业仅一个多月,“五一”期间店内每天有四五名工作人员。上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介入调查后,目前该店已停业整顿自查,并赔偿消费者1000元。

追问

真相究竟如何?有待于调查

事情真相究竟如何,是否如涉事店铺店员所说的那般,还有待于监管部门的进一步调查。然而,即便真如店员所说,是“顾客将样品当做售卖的叫花鸡递给了店员”,那涉事店铺也该在明显的地方标示清楚“哪些是样品”,同时在包装的过程中尽到提醒义务。

此外,不少人追问,为何当场打开食用的“叫花鸡”中有鸡,带回的两只却没有?涉事店铺关于“临时工”的说法,究竟是不是“万金油式”的糊弄?显然,诸如此类的疑问,还需要有关方面尽快给出一个更明确的答案。

从报道看,涉事店铺店员对记者表示,之前店里售卖的“叫花鸡”都是统一由供应链供应的,店里基本只负责保温加热。如果此说法属实,那并不排除在最初制作环节就出了问题。即便如此,也不是涉事店铺避责的理由。毕竟,保证售卖商品的质量,是所有市场交易环节中最为基础、也最为根本的事项。

目前,此事还在舆论场持续发酵,不少人期待能够得到一个更明晰的答案。

观点

别让消费者因小事扫兴

或许有许多游客买到了“没有鸡的叫花鸡”之后会选择忍气吞声,但这主要是因为维权成本比较高,蒙受的经济损失也不大,并不意味着他们真正“一笑而过”了。不难想象,这么一件小事影响的不仅是某个商家的信誉,更是游客的出行体验以及对一个景区的印象和评价——TA也许不会再去计较,但大概率是不愿意再光临该地了。

“五一”假期刚刚结束,多地文旅部门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接待游客人次及旅游收入均超去年和2019年同期,甚至创下历史新高。这固然和民众的出行热情有关,但也应该看到,近年来各地在打造城市IP、促进文旅消费方面是下了苦功的。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来审视“叫花鸡里没有鸡”,就不难明白当地监管部门为何高度重视此事——任何一个地方或景区的口碑,都是靠一件件小事、一个个细节建立起来的。比起网络上的“流量”“热度”,游客更信赖的显然是亲身的体验和感受。

有网友评论:“一只没有还可以理解,两只没有肯定是故意的。”“鱼香肉丝可以没有鱼,但叫花鸡不能没有鸡。”“景区的东西如果不是现做的,我还真不敢买,都是一锤子买卖。”……这大概能代表不少游客的普遍心理,这一锤子买卖下去,如果体验良好,很可能就会成功培养出回头客。反之,受损害的还是当地的商家和旅游形象。

就此而言,“叫花鸡里没有鸡”看似是个旅行途中有些黑色幽默的小插曲,其实不仅涉及消费者的基本权益,还事关当地文旅市场的健康发展。必须把基础的服务做好,不让每一位消费者因为小事而扫兴,就是此事应该被严肃对待的根本原因。

(综合潮新闻、澎湃新闻、新京报)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