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综合法治日报、广州日报、中国新闻网
近年来,陪诊师成为新兴职业。他们提供帮人指路、陪人看病、替人取药、帮人问诊等一系列陪诊服务,几乎贯穿看病全程,让患者少跑腿,提高看病的效率,大大方便了患者就医。但有些陪诊师以陪诊之名倒卖就诊号源,俨然“黄牛”行为,挤占医疗资源。
专家提出,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陪诊师行业的法律地位和监管要求。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也必不可少,通过建立健全行业标准和行为规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号都被挂满 加价数百元可挂上
记者以患者家属身份,通过某社交平台,联系了7名自称陪诊师的账号,当记者提出能否抢到××医院××科室专家号时,5名陪诊师均给出肯定回复。
记者询问近一周的号都被挂满了,有什么办法吗?陪诊师说:“可以帮你挂到号。我们这边有技术有团队,只要你想看,我就帮你协调。”
当记者提出“第二天就想看”后,陪诊师直接报价“挂知名专家号服务费600元,其他医生500元,挂号费到医院再付”。
“这都是实打实的挂号单,到时系统里有患者的名字,有挂号成功的信息。你不是现在看着都满号吗?通过我这个渠道,可以把患者信息录入系统,然后你去医院看诊就行了,我只收服务费。”陪诊师说。
宣称拥有特殊渠道
上述陪诊师和“后台技术团队”沟通后告诉记者,“第二天只能挂到副主任医师”。记者注意到,在挂号平台上,陪诊师给出的5名候选副主任医师也是“满号”状态。
“不能挂到知名专家的号吗?”记者问道。“3天后,知名专家的特需门诊号可以约到。”为了促成此单,陪诊师进一步向记者“推销”。
记者提供患者的相关信息并支付了500元服务费,几分钟后便收到指定医院的短信验证码。记者将验证码提供给陪诊师后,很快就收到了预约成功的短信和挂号单,时间、科室、主治医师都与前期和陪诊师沟通的一致。
同一位专家的号,同样在平台预约,为什么患者挂不到,陪诊师却能挂到呢?对此,上述陪诊师回复称,挂号平台放号的时候,靠患者自己抢很难抢到专家号,“我们有特殊渠道,找关系提前留好了号,所以才可以轻松地通过平台挂到专家号”。
倒卖医师就诊号源属于“黄牛”行为
陪诊师究竟能不能提供挂号服务?
在中国政法大学医药法律与伦理研究中心主任刘鑫看来,不管是否提供陪诊服务,任何形式的医师就诊号源倒卖,不论加价多少,即便是微不足道的一元钱,也应被认定为倒号行为。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市场规则,还触犯了国家卫健委、公安部以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的打击黄牛倒卖医院号源的相关规定。
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华卫律师事务所副主任邓利强指出,一些陪诊师长期在医院活动,往往能够洞悉医院的一些内部机制,甚至利用一些不正当手段干扰正常的就诊秩序。
“他们通过抢占号源、利用管理漏洞等方式,使得原本应由患者预约的号源迅速转到他们手中,并在短时间内高价转售。”邓利强认为,这种利用医院资源牟取私利的行为,无疑是对就诊秩序的严重破坏,应被明确界定为“黄牛”行为。
服务边界尚需界定 行业规范亟待健全
在刘鑫看来,陪诊行为虽然发生在医院,但并不属于传统医疗服务的范畴,因此难以由医疗部门直接出台规范性文件。同时,由于陪诊服务具有小众性和特殊场合性,市场监管部门也很难针对其制定专业性的标准。建议有关部门,尤其是医院,应在医院门诊大堂或官方网站发布相关提示和风险警示,提醒陪诊服务提供者和需求者签订书面合同,以保障双方权益。
“陪诊服务本质上是一种市场需求驱动的辅助性活动,主要服务于不熟悉医院流程或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由于目前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陪诊服务应依据民法典中有关合同的要求进行规范,双方通过签订合同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只有这样,才能在遇到问题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陪诊服务人员也要注意保护自身的权利。”刘鑫说。
邓利强指出,目前陪诊师行业尚未形成规范,群体相对分散,缺乏统一组织。此外,陪诊服务往往是基于市场自行商议的价格,缺乏明确的行业标准。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陪诊师行业的法律地位和监管要求。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也必不可少,通过建立健全行业标准和行为规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此外,考虑到目前提供陪诊服务的除了纯市场化的社会陪诊人员外,还有纯公益性的医院志愿者,邓利强建议,充分利用现有体系和资源,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为老年人提供陪诊等帮助。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一部分陪诊需求,还能体现社会服务的公益性质。
□声音
让陪诊服务少些“黄牛味”
帮忙挂号是陪诊师的职责之一。若在这个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及不正当得益等行径,其性质已然改变。尤其是在线上实名制预约已较为普遍的当下,为何仍有一些“神通广大”的陪诊师,可以通过特殊渠道轻松拿到正常预约的号源,是谁在提供这些渠道,又是谁的关系在关照?这显然需要监管及时跟上。不妨顺着这条灰色利益链,揪出背后的“养牛人”,一并严肃查处。
当然,陪诊服务容易异化为“倒号服务”,一定程度上与“挂号难”直接相关。对此,一要优化完善挂号系统,堵住漏洞、防住内鬼;二要扩容提效,在力所能及之下,扩大动态号源容量,并推动挂号机制改革。说到底,当就诊人无需“为号发愁”,陪诊服务才能少些“黄牛味”。
□相关新闻
上海开班培养
“正规”养老服务陪诊师
4月19日,2024年度上海养老服务陪诊师培训在上海开放大学开班。本次培训主要面向社区从事为老服务的工作人员,包括社工、护理、管理等岗位从业人员,共计100余人参加。
上海开放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养老服务陪诊师培训内容包括为老服务基础知识和陪诊专业技能,培训主题涵盖陪诊服务基本流程、医疗就诊基本流程、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陪诊服务沟通技巧、陪诊服务法律责任等,内容兼顾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并体现多学科知识融合的特点。
当前,“陪诊员”这一职业尚未被收录在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陪诊服务仍缺乏相关行业规范。
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会长徐启华介绍,上海开放大学联合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目前正在起草《陪诊师从业技能要求》和《陪诊服务规范》两项团体标准,拟于本年度向社会发布,将对陪诊师的综合素养、培训内容、服务要求等提出细化要求,以期推动陪诊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