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柳小玲 部门供图
近日,2024伦敦手工艺周中国·泉州馆在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文化处的指导和支持下,于泰晤士河南岸重要的文化中心OXO TOWER WHARF开幕。展览旨在通过展示中国传统手工艺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推动中英间的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泉州南音、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簪花围等众多非遗文化惊艳亮相。
讲述关于复兴、传承与活化的故事
记者采访了解到,此次展览汇集了21位非遗传承人、艺术家和设计师的28件作品及8个委托项目,涵盖影像、摄影、书法、雕塑、家具和现场表演等多种形式,展示了包括南音、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在内的多项世界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泉州造船非遗传承人黄乌锥先生带来其独特的福船水密隔舱、鱼鳞搭接、多重船板等濒临失传的建造工艺,背景是摄影师朱岚清作品《沉船挖掘记》,通过重构语境的方式,还原1973年在泉州湾后渚港发现的宋末沉船考古过程,两件作品产生跨时空回响。
展览展示了木偶与南音,它们都是泉州乃至世界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7位不同代际手艺人的作品讲述着关于复兴、传承与活化的故事。南音部分呈现了当代最重要的南音音乐家之一、被誉为两岸南音创新传承第一人的王心心老师的南音手书工尺谱作品。展览相关的公共活动“风从南方来”则由“点水南乐”乐队呈现。作为传统南音的延伸,他们将南音这一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新的编曲和演绎。
惠安女服饰和蟳埔女习俗 成展览一大亮点
展览除了呈现泉州木偶头雕刻手艺传承人王啸波个人关于泉州古典木偶头的收藏,也展示了他在参与木偶盔帽的制作中,通过刺绣、剪裁、折叠等手法,复原各种传统木偶盔帽,寻求记忆中逐渐消失的传统木偶艺术造型。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期间,特别展出了两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惠安女服饰和蟳埔女习俗,包括惠安女小岞服饰和蟳埔女习俗代表性传承人王勇跃先生的系列配饰作品,以及泉州蟳埔渔村黄淑的簪花作品,成为展览的一大亮点。
现居伦敦的新生代蟳埔女性张晴,此次携手中国知名设计师Samuel Yang,共同呈现“簪花游”&泉州蟳埔簪花体验活动。张晴带着黄淑手工制作的簪花围,与伦敦当地观众进行互动,在泰晤士河边,她们不仅呈现了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渔女画像”,更传递出一种新时代的东方簪花之美,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