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周婉怡 实习生 何丹莹
家住南平浦城县的叶女士,4月下旬在南平一茶山上采茶时,不幸被蜱虫叮咬,全身浮肿器官衰竭,被确诊为日本立克次体感染,经过治疗逐渐好转。医生表示,5—7月蜱虫病多发,发现不适需及时就医。如何预防和应对蜱虫病?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病情:身上起红疹子 整个人变了样
“我妈妈一开始是发热,脸上还有点水肿,后面就开始全身浮肿,身上还起了密密麻麻的红疹子,整个人看起来都变了个样。”叶女士的女儿林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妈妈叶女士是一位茶农,今年4月下旬时,叶女士在浦城县农村老家附近的茶山上采茶,为了方便采茶,晚上就留宿在山上的简易木头房子里。
林女士回忆,5月2日左右,叶女士就开始感到身体不适。5月7日晚上,患者叶女士又被紧急送往南平市第一医院进一步就诊。经过初步诊断,医生怀疑叶女士可能是因为蜱虫叮咬而引发感染。“当时检查后,医生和我们说已经出现血小板减少和器官衰竭的症状。”林女士说,5月10日他们转入福建省立医院感染科接受治疗。经过针对性诊断治疗,叶女士病情逐渐好转,已于昨日出院。
医生:或致多器官损害 严重时危及生命
20日上午,记者联系了福建省立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医师张声磊。张声磊告诉记者,见到患者叶女士时,她全身浮肿且精神萎靡,多处器官已经出现衰竭现象,后期确诊叶女士为日本立克次体感染。
张声磊说,日本立克次体感染是一种由蜱虫传播的疾病,每年的5月至7月是蜱虫的活跃期,该疾病可能导致多器官损害,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虽福建省病例较少,但希望市民能够重视。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24年2月第35卷《日本立克次体与日本斑点热:病原体与疾病综述》中提到,全国现在每年有300多例患者,偶尔有死亡病例报告。
提醒:如何预防和应对蜱虫病
福建省立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陈炆颖副主任医师提醒,在户外活动或野外作业时,最好选择长袖长裤,进入植被茂密地带需紧扎袖口,尽量减少皮肤的暴露;如果是在户外过夜时建议使用蚊帐,居家就寝时建议关闭纱窗;外出游玩、露营时,备好合格驱蚊产品(花露水、蚊香液等);回家后应及时更换衣物,及时洗澡,重点关注腋下、后背、脖子、会阴等隐蔽部位。
陈炆颖强调,除了发热、红色皮疹和头痛外,被蜱虫叮咬还有特定的症状,不同患者临床表现各异,包括出现斑疹、斑丘疹或水疱、焦痂、肺炎和脑膜炎,严重程度也不同。如果发现被毒虫叮咬,应记住虫子特征,有条件的拍照留存,及时就近就医,并提供旅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