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吴雪薇 梁展豪
实习生 周雨婷 朱鸿雨
近日,有福州市民前往登云水库游玩时发现水库旁的山上有古墓,由于附近施工原因,一些古墓青砖墙体裸露,墓室内部全都“重见天日”。由墓碑铭刻判断,可能多为清代古墓。那么,其中是否有具文物价值的墓葬?若因工程建设毁坏,会否造成不可挽回的遗憾?昨日记者前往探访。
部分古墓最早为乾隆年间
昨日,根据游客提供的线索,记者来到登云水坝附近,附近山坡上的菜农向我们证实了“附近有很多古墓”的说法。但或许由于久无人迹的原因,不少古墓掩映在茂盛的草丛中,若无人指引,极难寻找。
记者按照热心村民的指引,在山坡上沿登云村向鹤林村方向,顺着崎岖小路行走近一个小时,在路边先后发现多个零散分布的古墓。部分无人祭扫的古墓,存在不同程度自然侵蚀产生的坍塌,一些墓碑倒伏路中,可辨清字迹的墓葬年代最早上溯至清乾隆年间。
至于市民所称因工程原因坍塌的古墓,记者暂未发现,但据村民说山林深处古墓仍多。
专家:登云湖一带是古代名士都爱的风水佳处
古建筑专家陈朝军告诉记者,登云湖一带古时为桑溪。宋梁克家《三山志》载,“桑溪,在闽县东,乃越王无诸于此为流杯宴集之地。”史传每年三月上巳,闽越王无诸宴集群臣于桑溪。明嘉靖五年(1526年),岳峰东门人龚用卿状元及第,乡士路入京师者,皆道经于此,因此又称“登云”,寄寓平步青云。始建于宋代庆元年间的“登云石磴路”至今在此仍有遗迹。
登云路下,水流迂回曲折,清澈见底,遂有“曲水”之称。桑溪上巳雅集,发轫于秦汉,直至近代,乃闽都名仕流觞、修禊、游春之佳选。当时,郡人出城游春尽赴东郊,城之东门称“行春门”,门外有桥称“乐游桥”,桥外有亭称“迎春亭”。每逢上巳,东门外门庭若市,热闹非凡。历代人乐将墓地选址于此,一则是山清水秀的风水佳处,二则便于人们春游之余祭扫。
部门:若施工中发现重要墓葬 应按规定上报
那么,其中是否有具文物价值的墓葬?不加甄别即任工程建设一概毁坏,是否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遗憾呢?
昨日,记者也采访了福州市文物局相关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登云湖附近露出的多为明清以来普通墓葬,规模不大,规制不高。若为古代级别较高的重要人物,墓葬多有一定规制,相对精美,较易辨认,此类具艺术、历史或科学意义的重要遗址才被认为具考古价值,在施工开掘的过程中,若发现按规定应上报文物部门。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进行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事先报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组织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在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进行考古调查、文物勘探。不过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个别施工人员出于个人利益或影响工期等方面考量,有时会隐瞒不报,由此造成文物保护损失的情况也确实时有所见。想要真正发现并保护每一座有价值的墓葬、遗址,还需全社会提高文保意识,相关部门出台更加有效的具体监管措施,共同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