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华商报 法治周末
高考尘埃落定,数百万考生将面临高考志愿填报这一重要的选择。在很多人看来,不同的院校、专业,可能就会带来不同的人生。
近日,为考生提供志愿填报服务的某机构推出“2024届志愿填报”服务,其价格分别为11999元、17999元两档,尽管价格不菲,仍被抢购一空。有人认为,这是在利用家长的焦虑“割韭菜”,有人说这购买的是信息差,给孩子一个有前途的未来是值得的。那么,把孩子的未来托付给这些机构,究竟是否靠谱?
应届考生家长:主要是图稳,孩子的前途更重要
张先生的孩子今年高考,他已早早为孩子预订了高考志愿填报套餐,花费5299元。
“专业的事情就应该交给专业的人。”谈及选择付费志愿填报服务,张先生说,“现在高考志愿填报流程复杂,新增的专业也多,机构的填报经验比家长要丰富很多,他们对各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政策和历年录取数据都比较清楚,能给一些专业的建议。孩子辛苦求学这么多年,我们也不希望他的分数浪费掉。”
张先生说,身边不少家长在高考前就已经为孩子预订了志愿填报服务,“机构的评价和口碑都是考生家长口耳相传,家长要早早去抢好机构,不然就没名额了。”
应届考生家长刘女士担心填报志愿不满意会导致孩子复读,到时候又适应不了明年的新高考模式。“除非孩子的成绩特别不理想,否则不会考虑复读,所以今年尽可能让孩子去读大学,报考志愿首先要保证不滑档。”
“最近有不少志愿填报机构向我们推销,我们还在对比考虑。”刘女士说,“我们主要是图稳,打算花钱找人报志愿,相比几千元钱,孩子的前途更重要,在保证能走的情况下尽量去好学校。”
机构:多名专业人员参与 一对一提供服务
6月11日,记者以考生家长的身份向两家高考志愿填报机构咨询相关服务。一家机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目前主营的是一款2980元的“高考志愿填报+职业生涯规划”套餐,购买后将有志愿规划师一对一提供服务,根据考生自身优势选择最好的学校。
工作人员介绍,他们的机构团队成员包括从事高校教育多年的教师、前招生办负责人、心理咨询师等,对新高考政策、录取流程及规则、高考优势学科和专业等都非常熟悉,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考生自身优势和意愿,结合院校、专业组合筛选并排序,评估录取概率和调剂风险,确定合理目标,并制定出一套“冲、稳、保”的方案。此前帮助考生填报的志愿,录取余分不会超过5分,尽量不让学生浪费1分。
另一家志愿填报机构的服务介绍与前者基本类似,工作人员表示,由于志愿规划师和考生都是一对一指导服务,因此名额紧张,建议尽快报名,并承诺如果是他们指导失误造成的滑档、退档等问题,将全额退款。
往届考生家长:刻意迎合家长焦虑情绪和功利心态
志愿填报服务机构真能做到如此详尽周到?
2022届考生家长周先生说,当年他花了3000多元给孩子找了志愿填报机构,但过程并不满意。
周先生说,当时看着不少家长给孩子付费填报志愿,他也报了名。“实际跟机构沟通过程中,所谓的志愿规划师大多都是没什么经验的年轻人,对专业设置、报考细节的了解程度并不是特别高。因为填报志愿就几天时间,大量家长需要跟志愿规划师对接,他们根本忙不过来。所谓的个性化定制,也就是让孩子填了一些表格,分析性格,给出一些学科专业方向建议,这些内容不少免费网站上都有。”周先生说,“在推荐专业时,机构也刻意迎合家长的焦虑情绪和功利心态,把孩子感兴趣的一些专业用‘没钱途’来打消念头。”
“作为过来人,我觉得与其找一些不知名的小机构付费填报志愿,还不如家长和孩子静下心来好好研究一下志愿填报指南和专业目录,把志愿交给自己做主。现在各类信息网络上都能搜索到,大家的信息差已经逐渐抹平,有些机构是噱头大于实际。”周先生说。
高考志愿填报 曾引发多起纠纷
随着这一行业的火爆,也出现了多起因高考志愿填报咨询引发的纠纷案件。
此前,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人民法院就审理了一起因高考志愿填报引发的纠纷案件。
尹一三(化名)是湖南某中学学生,高考成绩出来后因分数不理想,其母亲付颜(化名)通过他人介绍了解到某教育咨询公司具有合法教育咨询资质。
该咨询公司告知付颜有八成希望可以让尹一三被某学校录取,经沟通双方达成口头委托协议,付颜向该咨询公司支付报考指导培训费用50000元。尹一三亦按该咨询公司提供的方案填报了高考志愿,却最终没有被该学校录取。事后,咨询公司承诺退还全部指导费用,但实际仅退还7500元。
法院经审理认为,合同合法、有效,双方应按约履行义务,判决被告某教育咨询公司退还42500元。
近日,江苏省海安市人民法院公布了一起高考志愿填报咨询引发的纠纷案件。母亲张星(化名)为让女儿韩芸(化名)被理想的院校录取,支付5000元进行咨询,但教育顾问公司提供的方案并不满足张星及韩芸的要求,于是韩芸便自行填报,母亲要求顾问公司全额退款。最终,海安市法院审结该案,经调解公司退还2000元。
教育专家
应对学生及家长进行更理性、科学的填报指导
针对当前火热的高考志愿付费填报话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与选科指导,引导学生在高一时,就要根据自己的学科兴趣与未来职业兴趣,确定初步的升学目标,根据这一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组合。然而,不少学校并没有这方面的教育与指导。这就导致在高考填报志愿选择大学、专业时,很多学生并没有明确的目标。这种情况下,那些明确回答可报什么专业、不能报什么专业的志愿规划师就受到一些家长和学生追捧。
熊丙奇认为,大学生的求学经历与就业市场一再表明,这种“专业至上”的思维是偏颇的,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考生和家长都应该转变观念,在报考大学和专业时,做到知己知彼,尤其是对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进行客观分析,不能盲目从众。
“当然,一些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和学校,对学生、家长进行更理性、更科学的志愿填报指导。”熊丙奇说。
说法
志愿填报机构应进一步规范化、法治化
首都经贸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传稿表示,现实中确实存在中介机构由于专业化程度、人员数量、投入成本等多方原因,导致其提供的服务难以满足考生的实际需求,这不仅是服务质量的问题,严格来说是对考生的未来不负责任,也是一个严肃的法律问题。
北京康达(海口)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袁芳说:“当前,签订保上大学协议成为一些机构与考生之间的普遍做法。但如果服务机构导致考生分数浪费或滑档,对考生的未来会产生重大影响,是对考生及家长极度不负责任的行为。考生和家长应该仔细审查书面协议内容,并明确协议中的追责条款,了解所有细节,在必要时寻求法律帮助。”她建议,“如出现上述情况,家长或学生可向机构提出解除协议,退还学费,如有约定违约责任,同时也可以要求机构承担违约责任。”
刘传稿认为,目前国家监管相对宏观,相关监管措施例如高考报志愿机构的准入门槛、行政处罚细则等有待进一步细化。
袁芳建议,建立高考报志愿机构的行业标准,以此可以规范服务、保护消费者权益。这需要政府引导和行业参与者、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可通过制定资质认证制度、明确服务和收费规范、建立监督机制、加强法律法规配套、推广标准化服务、鼓励行业自律等多个方面来建立行业标准。
刘传稿表示,从维护广大考生利益以及现实需求出发,建立行业标准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项。可以在教育主管部门主导下,通过广泛听取各界意见、集思广益,建立明确、严格的行业标准,包括准入资质、具体服务内容、禁止性事项、相关法律责任等,将高考报志愿机构的活动进一步规范化、法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