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谈天说地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初夏榕城宜赏荷

今夏的第一波荷花已盛开

N海都记者 吴雪薇/文 毛朝青/图

夏天到了,天气热了起来,公园的荷花也开了起来。接天莲叶无穷碧,福建多溪流湖塘,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广泛种植荷花了。那时候的福州人看荷花,与今天的福州人看荷花,有着同样的乐趣吗?借着盛放的荷花,我们就来聊一聊福州的“荷”故事。

坎坷宫妃,歌西湖荷花千年美

一池荷花,十里清香。今夏的第一波荷花已经开了。在福州的茶亭公园、金山公园、光明港公园、闽江公园南园……荷塘中荷叶摇曳,湖水波光粼粼,在暖风微醺中隐隐飘来属于夏日的清香,如诗如画。若周末郊游,想要去远一点的,旗山万佛寺与闽侯林柄村的菡萏荷香,足以令人忘却俗务,心旷神怡。

荷花,在我国有非常悠久的栽培历史,至少起于汉昭帝时代。据《武汉县志》记载:孙吴时期(222—280年),就已“多芙蓉多荷”了。那么,福州赏荷又从何而始呢?福建多溪流湖塘,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广泛种植荷花了。最有名的赏荷胜地,当数福州西湖。唐五代闽王王审知时,宫妃陈金凤有一年端午在福州西湖赏龙舟赛,见满湖长着繁盛的荷花,兴作《乐游曲》一首,使宫女同声歌之:“龙舟摇曳东复东,采莲湖上红又红。波澹澹,水溶溶,如隔荷花水不通。西湖南湖斗彩舟,青蒲紫蓼满中洲。波渺渺,水悠悠,长奉君王万岁游。”这可算是西湖较早的赏荷诗篇了。

陈金凤(894—935年)原是王审知后宫中的才人,有诗才,也喜欢玩乐。在公元927年王审知次子王延钧联手王延禀(王审知养子)发动的宫廷政变中,她先被封淑妃,又立为后,935年十月在政变中被杀,一生可谓荣华而又坎坷。但她的赏荷诗却流传下来,让后人窥见千年西湖的壮阔与柔婉之美。

湖亭芳荷,慰抗金英雄报国心

北宋末年的抗金英雄李纲是福建邵武人,虽常年仕东京,主战报国,但一生也曾因仕途起落,六次入闽。其后三次入闽,都寓居福州。他曾在西湖的湖心亭应友人之约赴宴,写下一首《宴湖亭》,体现其寓居福州的赋闲心境:“画栋翚飞瞰曲塘,主人情重启华觞。月摇波影鳞鳞碧,风入荷花苒苒香。散策幸陪终日适,开襟还喜十分凉。天涯随分同清赏,何必南园作醉乡。”闲适之中,却隐隐透露出他屈身南方、壮志未酬、酒醉浇愁的内心隐痛。

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中旬,年已老迈的李纲携家人又抵福州,先是寄居安国寺,六月移居南台天宁寺,后来又迁居城东报国寺。他写了一首《自天宁迁居城东报国寺》说:“多病维摩只一床,徙居又复借僧房。荷花欲吐乍舒叶,荔子未丹先有香。皓月解寻朱户入,南风偏傍北窗凉。吾年半百行休矣,万事悠悠皆可忘。”在荷花舒叶盛放之时,年迈的李纲放松了身心,有了“万事悠悠皆可忘”的慨然心境。在几起几落之间,福州的荷花,成为这位奋战一生的民族英雄治愈创伤的心灵之乡。1140年,李纲病逝于福州。福州晚清重臣林则徐借李纲的书斋之名,命名了福州西湖的“桂斋”,并从屏山迁来李纲祠堂,题祠联曰:进退一身关庙社,英灵千古镇湖山。

福州西湖还有一座“荷亭”,是当年林则徐任浙江巡抚时,见江南织造署内有一种名叫“五品”的荷花,便把它带回故乡种在西湖荷池里,亭上的对联“胜迹犹存艳,说荷花五品”也颇有意思。

植荷观赏也致富

植荷可供观赏,福建成规模的荷花种植以闽西北地区较为普遍。

据介绍,规模化的荷花种植多以采收莲子为主,最有名的则是建宁县出产的“建莲”。此外,建阳、浦城、政和、屏南等地也盛产莲子,且远销海内外。

宋代和尚参寥子在《咏荷花》中曾留下“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州”两句,可见宋代的长汀就在规模植荷了。近年来,福建罗源县还在荷塘里尝试打造“荷虾共生”的立体养殖模式,塘中养荷,荷下放养小龙虾,一年下来可产10万公斤小龙虾。这样不仅荷花季节可供游客观赏,养殖出的“荷花虾”也个大鲜亮,肉质鲜美,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