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周婉怡 毛朝青 见习记者 刘帆风 文/图
17日,第三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福建省级赛决赛活动在福州开幕。
此前,为迎战大比武活动,全省近2000名监测人员,经过多轮预赛,从300余名参赛选手中决出36名选手参加此次省级赛决赛。最终,将在决赛选拔出12名选手代表福建省参加10月21日至22日举办的第三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决赛。
开幕式现场,展示了各类走航车、自动监测车等,现场科技感满满。记者一探生态环境监测走航车是如何大显身手的。
“超级侦探”臭氧雷达 找出臭氧藏身之处
踏入大气光化学走航车,各种监测设备整齐排列,在车的一侧,一排监视器显示着大气中各种化学物质的浓度实时变化。旁边,一台高精度的在线挥发性有机物(VOCs)车载质谱仪正在运行,通过管道与车外相连,不断吸入空气样本进行分析。
“在国内,我们创新性地将在线VOCs车载质谱仪与臭氧雷达搭载到走航车上。”福建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张福旺博士向记者介绍道,车上配备有大气挥发性有机物分析仪、臭氧雷达、氮氧化物分析仪、臭氧分析仪等仪器。其中,臭氧雷达像是一个超级侦探,它的任务是找出不同高度大气中臭氧的藏身之处。它使用一种特别的“武器”来“探询”大气,那便是激光。这个“武器”有两个不同的设置,就像手电筒发射出两束不同颜色的光。一束光的颜色正好臭氧喜欢吸收,称它为“强吸收光”;另一束光的颜色,臭氧不太感兴趣,为“弱吸收光”。当这两束光射向天空,经过含有臭氧的空气时,“强吸收光”会被臭氧吸收掉一部分能量,而“弱吸收光”几乎不受影响。通过高频快速接收不同高度回来的这两束光,并比较光的“亮度”差异,就能知道有多少臭氧挡住了“强吸收光”,从而计算出臭氧在大气中分布的浓度。
而一旁的实时在线VOCs车载质谱仪像是空气中的“巡逻车”,它装有特殊的检测器,能够快速精准识别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
无人机搭载多种传感器 做应急指挥部的“千里眼”
“在野外无网络信号时,可通过卫星来开展通讯。”据工作人员介绍,卫星通讯指挥车配有卫星通讯设备以及大、小无人机,可满足突发环境事件现场的应急指挥及移动实验室等工作需要。
其中无人机可以搭载多种传感器,如高清摄像头、多光谱成像仪等,通过高清图像和多光谱数据帮助现场监测人员更细致地了解事故情况和识别污染源。无人机也可配备采样工具直接采集水质和空气样品。该工作人员表示,无人机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在应对突发环境时它们就成为应急指挥部的“千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