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4版:政经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古老戏曲精彩各异 演绎古城市井百态

全国南戏展演落幕,展演活动共持续3个月,孵化落地6部古城新空间作品

平行时空《陈三五娘》

N海都记者

柳小玲

文/图

7月27日晚,第二届海丝泉州戏剧周暨2024全国南戏展演在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圆满落下帷幕。此次展演活动共持续3个月时间,汇聚了梨园戏、赣剧、潮剧、越剧、闽剧等19种南戏及古老剧种,齐集了大批艺术名家与学术专家,为观众和游客们呈现30多场、荟萃70多个经典大戏与折子戏的剧目展演,并启动“海丝新空间”戏剧孵化计划,共孵化落地6部古城新空间作品。

台上浅吟低唱 台下戏里戏外难分

“天底下,我最大,坐井底,叫呱呱……”闭幕式上,著名京剧演员王佩瑜携上海瑜音社京剧小科班的小演员率先亮相,带来的公益演出原创微京剧《坐井观天》引得观众欢呼不断、掌声连连。泉州市鲤城区实验小学的小朋友登台演绎梨园戏小梨园流派剧目《高文举·玉真行》,精彩的演出博得满堂彩。

随后,进入大家期待的海丝新空间戏剧孵化作品展示阶段,《二丑》《志异斋》《不在梅边在柳边3.0》《人偶机器》《她的xy轴》等作品轮番上演,这些作品以戏曲艺术为核心,将戏曲元素与戏剧、舞蹈、音乐、电影、木偶、面具、新马戏、肢体剧、多媒体剧场等艺术形式相结合,颇受观众欢迎和喜爱。

最后出场的是由梨园戏新生代集体创作的梨园戏平行时空《陈三五娘》,惊艳了在场观众和嘉宾。800多年前的宋元笙箫响起,演员们一步科一句曲的浅吟低唱,压脚鼓与锣仔拍的千年遗韵,在小小的空间被放大。现场投影和当代生活的突然间介入,又让观者多了一种“戏里戏外、台上台下”时空难分的意趣。

世界遗产日期间 古城新空间沉浸式演出

泉州,是宋元南戏的摇篮和重要寻根之地。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其以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孕育出五种和而不同、精彩各异的古老戏曲。“宋元南戏遗响”的梨园戏、“汉唐古乐”的南音,以及提线木偶戏、掌中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等诸多艺术瑰宝,演绎着千年古城的市井百态,映射出独特的文化性格和审美情趣。

今年4月底南戏展演活动启动,来自全国8个省份的21个表演团体,带着19种历史悠久的珍稀剧种在泉州集体亮相,展现了中国古老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不仅如此,18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和曲艺牡丹奖得主、20多位中国戏剧界著名专家学者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共同探讨如何在坚守戏曲艺术本真与精髓的同时,开辟戏曲艺术守正创新的新征程。

而作为创新配套活动,“海丝新空间戏剧孵化”计划是此次活动的亮点。“海丝新空间”戏剧孵化计划是一个有着独特质感和追求的孵化计划,旨在通过挖掘、培育、孵化创新形态的中国戏曲及跨界作品新人新作,为优秀的创作方案及计划提供创作辅导、场地使用及资金支持。自5月启动以来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共63份投稿作品,经过初选、终选两轮筛选以及创作营阶段,最终6部风格不一、类型多元的戏剧作品进入最终孵化环节。

“泉州世界遗产日期间,6部海丝新空间戏剧孵化作品已在7个古城新空间进行沉浸式演出,打破原有的舞台表演模式,带领观众走出传统的镜框式舞台,在古今结合的新空间环境当中沉浸式体验新式戏曲表达和古城非遗魅力。”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