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不少家庭选择到有水的地方消暑,然而安全隐患也随之而来。每年暑期,都有儿童青少年溺水事件发生。掌握溺水知识,防患于未然,才能安全一夏。
远离危险区域 做好预警预防
溺水风险最高的年龄组有两个,一是1~4岁的儿童,主要是由于无意落入水中;另一群体是青少年和年轻人,主要原因是落入自然水体中。
对于婴幼儿,由于缺乏对周围环境危险性的判断,其可能溺水的场所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因此,应及时清除水桶、脸盆、浴缸等储水容器的积水,用完后及时将水倒掉,监护人要加强对孩子的看护,视线不要离开孩子,一旦意外发生,能及时施救。
对于学龄儿童,由于其活动范围扩大,溺水的高危地点也扩展到家的周围,主要是池塘、水渠、水库、水井、小区亲水平台区域等。更大一些的青少年,发生溺水的区域可能扩大到江河、湖泊。家长应该加强预防溺水安全教育,禁止其独自或结伴到危险水域玩耍。
呼救取物 正确施救 冷静自救
正确施救:盲目救援会增加自身风险。一般建议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才可尝试进入水中进行救援,并避免单人盲目进入陌生水域施救。对于未经训练的人员应大声呼救,寻求周围更多人的帮助,同时拨打110、119、120等求助;同时在不进入危险区域的情况下,尝试用桨或树枝伸向溺水患者;或者通过投掷绳子、浮标或任何漂浮物体给落水者,应做好防范避免被拉入水中。
冷静自救:不慎落水后,如果不具备游泳技能,最重要的就是让自己冷静下来,尽量放松身体,试着让自己采取仰泳位,将头部后仰,让口鼻可以露出水面呼吸,双手和双腿有规律地划水,不要惊慌,保存体力,大声呼救,等待救援。同时仔细观察身边是否有漂浮物,可通过漂浮物借力浮出水面,等待救援。
如果乘车落水,从落水车辆逃生的最佳时间是在初始漂浮阶段,即在入水后最初30秒~2分钟内,此时大多数车辆仍部分浮在水面上。
不要慌乱 快速判断 正确急救
将落水者救上岸后,第一时间判断落水者意识、呼吸、脉搏,根据不同反应,快速救治。
1.清醒者:陪伴、安慰、做好保暖,或到医疗机构观察治疗。
2.无意识但有呼吸者:保持气道通畅,清除口鼻腔异物。采用侧卧位预防呕吐误吸。同时做好保暖,持续观察呼吸状态,等待专业急救人员介入,不要进行控水,以防导致呕吐误吸窒息。
3.无意识、呼吸心跳停止者:立刻启动心肺复苏流程。相比于常规的CAB(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通气)抢救流程,由于低氧是溺水主要矛盾,因此最初的复苏应侧重于建立和维持呼吸道通畅并提供有效的通气,推荐流程为ABC(开放气道—人工通气—胸外按压)流程。一旦建立复苏,此时尽早使用AED(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可能是有益的。
落水急救常见误区:
1.溺水只会发生在户外不安全水域
只要液体达到阻塞呼吸道条件都可能发生溺水,应做好对未成年人的看护与安全教育。
2.盲目入水救援
盲目救援会增加自身风险,应根据自身水中救治技能选择是否入水,在保证自身安全下通过呼救、抛绳索、漂浮物等帮助落水者。
3.倒背姿势控水
溺水损伤的核心是窒息缺氧,急救的关键是第一时间恢复通气,任何形式控水都会耽误宝贵的抢救时间。此外,进入溺水者呼吸道的水量通常不是很多,一般控出来的水是胃里的水,而胃里的水是不需要排出的。控水体位还会增加头颈部损伤风险。
4.腹部冲击
溺水复苏中,上呼吸道经常被水或呕吐物堵塞,应通过标准吸引技术而不是腹部推力来清除。
(本文由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陈斯昭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