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罗丹凌
在福清江阴半岛的蔚蓝海面上,一台台叶轮直径达252米、轮毂中心高度达152米的风力发电机拔地而起,形成壮观的“定海神针”。当海风拂过,巨大的桨叶缓缓转动,一股股绿色能源便不断地输送至千家万户。
8月7日,由中宣部组织的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为主题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活动在福州启动。继探索内河游魅力之后,8日,逾百名中央和省直主要新闻单位媒体记者来到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该产业园占地1000亩,是我国首个全产业链海上风电产业园,形成了风力发电机、风机结构件、风机总装、叶片生产等完整的全产业链生产格局。
“定海神针”化风为电
福建沿海风能丰富,是家喻户晓的。全年7级以上大风的天数可达100多天,可媲美波罗的海。
2015年6月,三峡集团与福建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次年又与福州市展开合作,在江阴建设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化风为电”的序幕就此拉开。
8日上午,当看到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的产品日志,记者不禁心潮澎湃:2019年9月,我国自主研发的8兆瓦、10兆瓦机组相继下线,历史性地将我国海上风机容量提升至“两位数”时代;2022年2月,13兆瓦机组下线,创下当时亚洲地区单机容量最大、叶轮直径最大风电机组纪录;同年10月,13.6兆瓦机组下线,再次刷新这一纪录;一个月后,16兆瓦机组实现全球风电装备新突破;2023年11月,18兆瓦海上直驱风电机组下线……江阴港诞生了一个个令全国乃至世界瞩目的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发展纪录,谁能想到,八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海滩。
18兆瓦,是一个什么概念?据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运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机组满负荷发电时,每转一圈即可发出电量38千瓦时。在年平均每秒10米的风速下,单台机组每年输出7200万千瓦时清洁电能,可满足4万户普通家庭一年的生活用电。
记者了解到,18兆瓦海上直驱风电机组采用的行业首创全国产化集成式双驱变桨系统,针对风电机组叶轮直径越来越大、变桨系统磨损压力越大的问题进行了“根治”,解决了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
“筑巢引凤”聚链发展
不久前,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二期项目——东方电机自控厂房竣工验收会在福清江阴召开。经过严格审查,该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东方电机自控工厂项目总建筑面积达9451平方米,包含风电自控厂房及电机厂房两栋现代化厂房,专注于风电主控、变桨、变频等系统智能化生产,安装2条风电主控系统生产线、1条风电变桨系统生产线、1条风电变频(变流)系统生产线,将形成年产150台(套)主控系统、150台(套)风电变桨系统、150台(套)变频(变流)系统的生产能力。
据悉,东方电机自控工厂项目建成,让大中小企业实现了“手牵手”,将助力福州海上风电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和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
“各个公司均处于产业链中的一环,能够互相沟通,省时又方便。”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运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产业园已引进金凤科技、东方电气等多家知名海上风电装备产业链企业,形成风机以及主要零配件的全产业链生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