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柳小玲 文/图
最新数据显示,龙岩市长汀县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9.55%。但是谁又能想到,这里曾经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饱受过水土流失问题的困扰。
8月10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媒体团来到龙岩市长汀县河田镇,探索长汀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为万亩荒坡披上锦绣外衣的。行走在乡间小道上,记者一行领略田间自然风光,也近距离体悟水土治理后所带来的变化。
昔日流失地换绿装 “绿起来”也“富起来”
板栗,是造林绿化、生态建设的先锋树种。10日下午,在长汀县河田镇露湖村项公亭四周,记者见到,曾经流失的区域如今披上了绿装,种满了密密麻麻的板栗树。
这里曾是长汀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为改善水土流失现象,1999年起,长汀县就在这里开建板栗基地,由村民承包种植板栗树,先后种植了3万余株,面积达1050亩。茂密的树木稳固了土壤,改善了露湖村生态环境。
记者跟随长汀县水土保持中心主任岳辉,在板栗树林里见到,板栗树下套种了诸多药材,还有黄花菜、黄栀子、花生、百香果等经济作物。这样下来,村民一亩地的年收入增至五六千元。
长汀县治理水土流失的口号“让绿色赶走贫穷”,也启发了河田镇上修坊村村民易小贞。2005年,她得知家乡正在治理水土流失,便返回家乡,把周边的荒地、坝地租来种上绿化苗木,并在树下养殖河田鸡。没想到,这一举措取得不错成效,易小贞成立了绿之梦家庭农场,业态发展愈来愈丰富,有花卉苗木和果蔬种植、休闲观光、体验研学等,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游玩。
去年,她将上修坊村这一成功的经验复制给了隔壁的南塘村,积极发动这里的村民,一同打造美丽的乡村庭院、乡村微景观、乡村小公园、乡村田园、乡村休闲旅游点,并发展河田鸡、金银花、金橘等庭院经济。这一举措,不仅让易小贞过上了小康生活,也带动了村里贫困家庭发展和村民就业。
多举措治理水土流失
“治理水土流失中,我们既种生态林,又造经济林,把劣势变成优势,建成一批油茶、杨梅、脐橙、柚子、蓝莓等特色产业基地……”龙岩市水利局副局长卢晓香说。不仅如此,长汀充分利用水土流失治理成果,探索绿色产业发展模式,鼓励和引导农民在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发展林蜂、林果及河田鸡等林下经济。
这条治理之路,卢晓香一晃已走过34年。1990年,刚从大学毕业的她,进入龙岩市行政公署水土保持办工作。她仍记得,第一次来长汀调研时,看到一座座光秃秃的山头时,心中万般震惊。从那时起,她就下定决心要奋斗在水土流失治理一线。
“我每个月都会去长汀,有时候每周都去。”卢晓香回忆。三十多年来,她与一批又一批的干部群众和专家学者,为改变数百年来“山光水浊地瘦人穷”的旧长汀,不断探索,采取多种水土流失治理方式。
“比如,开始治理的重度水土流失区,实施的是草灌乔混交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卢晓香介绍。他们通过不断试验,惊喜地发现水平沟种上适宜的植物,可以拦截地表水流,保持沟内土壤的湿度,控制水土流失,而经过治理的土壤也会逐渐发生改变,慢慢变成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
据统计,1999年以来,长汀县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恢复面积323.4万亩,森林蓄积量提高到2179.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9.55%。而水土保持率从86.18%提升至93.5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水平。
绿色生态已经成为长汀的一张亮丽名片。“长汀经验”入选联合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向全球推广,从全国“水土流失重灾区”成为“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