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罗丹凌
8月的上清溪,正值旅游的黄金期。11日,参加中宣部组织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的记者们抵达三明市泰宁县,乘竹筏漂流而下,看重峦叠嶂、古树翠屏、奇岩怪峰,探寻“好生态带来好日子”的幸福故事。
泰宁县地处闽西北,近年来,泰宁县始终聚焦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与经济发展高素质,大力发展文旅康养产业,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1/3,旅游收入在农民纯收入构成中占1/4,旅游从业人员占全县总劳动力的1/5,旅游带动脱贫人数占全县脱贫总数的1/3。昔日山区小县,如今变为“旅游旺、城市美、文化兴、生态优、百姓富”的新泰宁。
共撑“夫妻排” 日子越过越红火
黄盛腾生于1969年,是地地道道的泰宁县上清乡人,当了25年的竹筏排工,靠着吃旅游“这碗饭”,黄盛腾家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应聘排工,还不那么容易。”黄盛腾回忆,1993年,泰宁县开始开发上清溪旅游项目。1994年,上清溪正式开门迎客,村里招收约30名排工,黄盛腾积极报名却落选了。1997年,随着游客量的不断增加,排工队伍开始扩招,黄盛腾又一次报名,“当时干一天农活挣25元,撑一趟排就挣25元,一天能撑三四趟,是村里很吃香的工作。可我还是没被选上,因为不会游泳”。
两次落选,让黄盛腾发誓不再做“旱鸭子”。为了更好地服务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他还自学起英语。
1999年,黄盛腾终于加入排工队伍。撑排25年,黄盛腾亲眼见证上清乡的山变得更青了,水变得更秀了,村民的日子变得更富了。
“发展旅游业后,村民生活大变样了。”黄盛腾细数了两点变化。一是村民无需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越来越多村民做起民俗和农家乐,连老人也会自制土特产拿去卖。二是随着旅游业逐渐发达,村里的基础设施跟着改善,路更宽广了。
黄盛腾告诉记者,作为一名排工,他的工资包含底薪和撑排收益。底薪为600元,撑一趟排为50元,一天能撑4趟。算下来,一个月能挣约6000元。黄盛腾和爱人共撑“夫妻排”,两人就有约12000元。到了冬春淡季,他们就会去种植烟草,这也是村里赚钱的活儿,实现家庭收入的无缝衔接。
年轻人回乡创业 泰宁涌动青春力量
如今,旅游业已成为泰宁县的“生命产业”。据统计,25年来,泰宁县旅游人次由74.14万人增长至895.2万人次,增长了11.07倍;旅游总收入由1.72亿元增长至76.6亿元,增长了43.5倍。
泰宁县委常委、副县长饶秀健介绍说,当前,泰宁县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回乡创业的年轻人,他们带着爱拼敢闯的韧劲和外出打拼的经验,让泰宁的大地上涌动出一股股乡村振兴的青春力量。未来将坚持以游客需求为导向,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品质,精准高效满足游客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努力做到让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