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罗丹凌
水优河畅、岸绿景美、游人惬意,一幅人水和谐的美好生态画卷徐徐展开。这是8月12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媒体团在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斜溪村看见的场景。沉浸在美景中的游人们如何能想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延平区曾是流域污染严重的“生猪养殖大区”,一度水黑如墨。
“要转变观念,把资源开发从单纯的经济生产转到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持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要认真走好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路子。”1998年10月23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到炉下镇调研农村奔小康工作时的一番话,让在场的人们沉浸在深深的思考中。粗放的生猪养殖回报固然高,但要用污染环境去换取,两者之间如何选择?自此,延平区展开了生猪养殖产业的治理实践,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斜溪村濒临闽江,绿树成荫。如今,作为南平市辖域内的“网红村”,斜溪村总能给游客带来诸多“惊喜”:感受古人“匠心精神”的茶洋窑陶瓷文化馆、能喝到醇香“香草茶”的香草园、通透幽静的“玻璃茶室”、五彩石头堆叠的“霍比特人小屋”、栩栩如生的“3D立体墙绘”……大人与孩子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处”,自得其乐。
既是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斜溪村斩获的殊荣自然不少,它已连续两届获评“全国文明村镇”,入选农业农村部首批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全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是“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全省乡村“五个美丽”建设典型村、省级“美丽宜居村庄培育对象”。
如此巨变,离不开延平区对重点流域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多年来,延平区牢记嘱托,以生猪养殖业污染整治为突破口,全力推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持续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开展“河湖四乱”整治、河漂垃圾清理,库区网箱养殖整治等,守护一江碧水。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引导群众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乡村休闲旅游、生态竹木产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在严格的环保措施和修复治理下,如今的炉下镇摆脱了原有“养猪产业”路径依赖,成为南平全市治污战成功的缩影,斜溪村也蜕变成为延平区持续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的生动写照之一。据统计,延平区10个省控重点小流域断面Ⅰ~Ⅲ类优良水质比例为100%,其中Ⅰ~Ⅱ类优质水质比例为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