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政经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这群老人将“高家大院”搬上舞台

今天是福州解放75周年,一群老人用原创话剧致敬福州版《永不消逝的电波》

▲话剧把三通桥等台江元素搬上舞台

N海都记者 郭思琪

见习记者 吴诗榕 文/图 通讯员 林绿丰

今年的8月17日,是福州解放75周年。在福州市老年大学礼堂内,一群老人创作的话剧《八一七·荔园红色电波》,将福州解放前夕发生在“高家大院”的故事搬上舞台,用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向忠诚和信仰致敬。

福州版《永不消逝的电波》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可谓家喻户晓。在上世纪40年代,福州台江区山仔里16号的高家大院里也曾发送出一束束“红色电波”。

高家大院位于台江区太平山山仔里16号,1945年底以后,高家大院成为中共闽浙赣省委福州总联络站的所在地,为了方便,大家喜欢称之为太平山地下交通联络站,由高家大院的老大高振云担任通讯员。1946年7月开始,高家大院经常会悄悄地架起天线,将一封封重要的军事情报发往闽北、华东等地,为解放福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这个充满革命浪漫传奇色彩的大家族一共走出15位革命者,不仅为游击队提供人员、物资和情报,还架设、掩护秘密电台,接收新华社的电讯并印发给福州地下党,用红色电波传播进步思想,壮大我党队伍。

目前,高家大院是福州市首批不可移动红色文物,被列为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而高家大院门前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古荔枝树,不仅见证了这段红色传奇,也成了不少市民、游客赏荔的打卡地。

主创团队曾多次实地考察高家大院

如何将这段红色传奇搬上舞台,这群老人可费了一番心思。

高珠英是福州市老年大学金色年华志愿服务总队的副总队长,也是校内艺术团团长。作为这个原创话剧的策划人,高珠英带着主创团队去高家大院、八·一七纪念碑实地考察。“高家大院门前满是又红又大的荔枝,话剧名字《八一七·荔园红色电波》也由此而来。”高珠英说,其父亲和高振云不仅是同族,也是好朋友,因此对高家大院有着特殊的感情。

“我第一次来到高家大院听到高家人的故事时,就被深深触动了。”编剧潘丹林说,今年1月,他开始了话剧的筹备工作,经过几个月的打磨以及团队成员共同参与讨论、反复推敲,终于打造出这部“福州版”的《永不消逝的电波》。

“郭书记、高群、高十五、志愿者、粟波……”剧中的这些人物,浓缩了发生在高家大院内的许多革命故事,这群业余演员希望用自己的演绎,让更多的人知道高家大院的红色故事。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