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刘薇
当下,有不少年轻人喜欢自嘲:“工作不突出,腰椎间盘突出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已成为青年人的常见骨科疾病。
前不久,泉州40岁的大李(化名)就被诊断出腰椎间盘突出症,痛得腰快断了,医生建议手术。可当他换家医院再去看时,另一位医生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诊断——急性腰扭伤。
泉州医生提醒,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个常见病症上,不少人存在认知误区,应科学对待,合理选择治疗措施。
连日加班久坐
他的腰痛得“快断了”
上周,大李来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脊柱外科就诊。
“医生,我的腰太痛了,快撑不住了!”大李告诉接诊的俞海明主任,他的腰已经痛了一周,无论是翻身、坐起还是站起,感觉腰都快断了。之前,他在当地医院做磁共振检查,显示腰椎间盘突出。医生说,他得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痛得这么厉害,建议手术治疗。
然而,给大李检查时,俞主任却感觉不太像。大李仅腰部疼痛,未出现坐骨神经痛。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症状为坐骨神经痛。影像学虽然显示腰椎间盘突出,但研究表明,30岁以上健康人群如做CT或者磁共振,可能50%会得到腰椎间盘膨隆或者突出的报告,但这并不意味得了腰突症。
“综合患者症状,考虑为急性腰扭伤。急性腰扭伤主要表现为腰痛,腰部活动受限。”俞主任表示。
“腰扭伤?可我最近并没有搬什么重物,也没有受伤或扭伤啊。”大李回忆,倒是前段时间加班,他经常一坐就是十多个小时。连续加了几天班,有一天他站起来动作有点大,觉得腰有点难受,慢慢地腰越来越痛。“不会是坐太久,站起来把腰扭伤了吧?”
“很有可能!”俞主任分析,传统观念认为,腰扭伤一般由搬重物或外伤引发,实际上,往往不经意的一个动作可能就会引发腰扭伤。久坐时,腰背肌肉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腰部姿势的突然改变,可能会引起急性腰扭伤。而这种情况在白领群体中挺常见。
俞主任介绍,急性腰扭伤一般一两周、最多三周时间就能恢复,无需手术治疗。俞主任为大李开具了止痛药,嘱咐他多休息。
果然,对症治疗后,大李的腰不痛了:“差点白挨一刀啊!”
这六个常见误区 很多人搞错
据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简称“腰突症”)指因腰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组成)的退变,同时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也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脊柱退行性疾病。
“腰突症已经成为青年人的常见骨科疾病,然而,很多人在这个常见的病症上存在不少认知误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泉州市骨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俞海明说道。
误区一 把急性腰痛误为腰突症
正解:大部分人腰痛可能只是急性腰扭伤。典型的腰突症的主要症状是坐骨神经痛,就是疼痛从一侧的臀部向大腿后侧至小腿后侧或者后外侧放射,如果只有腰痛,或者有腰痛放射到大腿却没有到小腿,那基本上就不是腰突症。
误区二 单凭CT或者磁共振报告就给自己下腰突症诊断
正解:研究表明,30岁以上健康人群如果做CT或者磁共振,可能有50%会拿到腰椎间盘膨隆或者突出的报告;而50岁以上人群,可能有90%会拿到这样一个报告。
这些报告其实是提醒你的腰椎已经老化,这是正常老化,并不代表你已经患上腰突症。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症,如果没有典型的坐骨神经痛症状,就不要给自己下腰突症的诊断。
误区三 患了腰突症乱投医
正解:腰突症并不可怕,它是自限性疾病,就像感冒一样会自行缓解。在发病3~4周后,有50%~60%患者会缓解;在6~8周后,80%~90%患者可以保守治疗成功。保守治疗的主要目的是缓解症状,等待时间让人体自我修复,而不是民间所谓的各种秘方和偏方。
误区四 推拿按摩能把突出椎间盘按回去
正解:推拿的主要目的是缓解肌肉痉挛疼痛,改善下肢坐骨神经痛,发病3~6周后人体自我修复了,症状自然会缓解;推拿按摩并不能把突出的髓核按压回去。
误区五 没事就卧硬板床
正解:无论是急性腰痛,还是腰突症,包括腰椎手术完的病人,都不需要卧硬板床。只要平时睡的床垫不是软趴趴的,都不用更换床垫。
误区六 害怕手术拒绝治疗
正解:腰突症保守治疗6~8周依然没有改善,或者已经引起足部肌力明显下降的,都是有手术指征的。有些患者因为害怕手术,已经进展到马尾神经综合征还在保守治疗。马尾神经综合征即巨大的突出髓核压迫到马尾神经,主要表现为屁股周围麻木感,大小便障碍,这是骨科急症,最好在48小时内手术,否则大小便功能可能一辈子都没法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