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戴凤翅紫金冠,身穿黄金锁子甲。脚踏藕丝步云履,手拿如意金箍棒。”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昨日正式上线,多个相关词条也登上微博热搜。
一双火眼金睛辨真假,一个筋斗云就是十万八千里,七十二变,变化多端……国人心中的顶流偶像,齐天大圣孙悟空当之无愧。你是否知道,“齐天大圣”在福建的出现,其实比明朝吴承恩的《西游记》早200年!
孙悟空是个
“混血儿”?
吴承恩著《西游记》第一回中,孙悟空是“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人氏。”专家考证,“东胜神洲”即今天的江苏省连云港。有学者认为,《西游记》中许多神话人物、景观,都可在江苏连云港的云台山上找到痕迹。
不过,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考古工作者曾在境内的宝山主峰,发现一处始建于元末明初时期的孙悟空兄弟合葬神墓,由此指出齐天大圣原是福建人。
孙悟空来自印度?
学界对于孙悟空原型的猜测极多,其中包括两种神。
第一种是印度“神猴”哈奴曼。
胡适、陈寅恪力倡此说。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中提出孙悟空形象来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认为“哈奴曼是猴行者的根本”。
《罗摩衍那》中记有哈奴曼事迹,他能一个跟头飞出印度,且能大能小,被鹰神吞后,身材矮小的哈奴曼突变巨人,鹰神同步变大,哈奴曼又瞬间变小,从鹰耳中逃走。但书中只是随笔一提,形象干瘪,远远无法与孙悟空匹敌。
鲁迅说孙悟空
“国产”的
第二种是无支祁。
1923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孙悟空形象出自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无支祁。
无支祁出自《山海经》,即:“水兽好为害,禹锁于军山之下,其名曰无支奇(无支祁)。”无支祁貌如猿猴,因反抗权威,被大禹锁于桐柏山井下,有“大闹天宫”的意味。
季羡林曾在《〈西游记〉里面的印度成分》(1978)等学术论著中都表达过孙悟空形象基本上是从印度《罗摩衍那》中借鉴来的观点。
不过,季羡林在提出“外来说”时并没有彻底否定鲁迅“本土说”的观点,而是认为既要承认孙悟空与哈奴曼等猴子的关系,又要承认中国作者在孙悟空身上的发展和创新,孙悟空是印度神猴与中国的无支祁结合的产物。
泉州开元寺内
也有“猴行者”
还有学者认为,孙悟空的“籍贯”是福建泉州。
日本学者中野美代子认为,《罗摩衍那》故事很有可能是从海路传到泉州,再传到全国的。泉州开元寺内有两座建于南宋时的石塔,西边是仁寿塔,塔的四层有猴形人雕像,头戴金箍,左上方刻“猴行者”三字。
大圣文化从山里向海远播
福建民间自古就有“山尊大圣、海祭妈祖”的习俗。早在唐朝,齐天大圣的信仰就已在福建地区形成了民间普遍的信仰习俗,特别是闽北、福州、莆田及周边地区早在唐末宋初就已经有多处奉祀齐天大圣的齐天宫。
而闽北的顺昌,是大圣信俗文化的发祥地,被海内外大圣信众共同尊拜为“大圣祖地”。大圣文化在顺昌可追溯的历史遗存,比《西游记》还要早至少200年。
灵猴“封神”
据《闽都别记》第138回记载,古时福州城市乡村,都建有丹霞大圣的庙宇,而且庙宇的名字就叫作“齐天府”,俗称为“猴王庙”,目前最古老的物证,是位于闽安镇廻龙桥东头的圣王庙。廻龙桥建于唐末,圣王庙当有千年的历史了。
顺昌的齐天大圣信俗,是由最初的猴神崇拜不断演化而来,早在《西游记》成书和孙悟空形象出现之前,已经在民间传承了数百年。
在顺昌各地,供奉齐天大圣形象的神庙既有白衣秀才形象,也有大圣五兄弟形象,或猿猴形象,皆不同于《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可见顺昌的齐天大圣形象多样化且历史悠久。
闽北山林众多,山上普遍猴子也多。历史上,山民们对猴类有敬畏之心,进而想通过讨好它们而免遭灾难,逐步演变成了为其建祭坛烧香上供,祈祷保佑。
其中,顺昌大干镇宝山双圣享堂内供奉的“宝峰齐天大圣”和“通天大圣”元代墓祭冢式神位最为著名。在峰顶,一座石头小屋,便为双圣享堂,当地人唤作“双圣庙”,并立的两通石碑分刻“宝峰齐天大圣”和“通天大圣”。断损的石建筑构件上阴刻纪年款“大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大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以及墓冢形制、碑铭图案等。由此可见,“双圣”墓为元末明初之际的历史遗存。
双圣庙是国内发现始建年代最早的齐天大圣庙宇之一,比吴承恩的《西游记》至少早200年。
此大圣与彼大圣
在顺昌的宝山之巅,还有一座宝山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福建元代石构殿堂的瑰宝。
不远处,自然造化的“猿头”圣祖峰与人工砌筑的祭台以及香炉共同组成圣祖祭台,堪称“天造地设”。
“宝峰齐天大圣不等同于孙悟空。”顺昌县博物馆馆长王长军说,“顺昌大圣信仰源远流长,自宋元以来就保留有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存,其形成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古崇拜灵猴习俗,不断演变形成独具特色的大圣文化。”
有研究显示,吴承恩在创作《西游记》作品的时候,不仅改良了前人作品,还在一定程度上吸纳顺昌大圣信俗文化元素,丰富书中人物形象。
目前,顺昌全县有关大圣文化的遗迹及活动点多达120余处,其中“通天大圣”冠名的祭坛及祭坛遗址多达78处。
“‘通天大圣’是宋元话本中的猴神形象,常被写为齐天大圣的哥哥,也有学者认为‘通天大圣’是《西游记》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前身。”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副院长黄建兴表示。
“大圣”走红
经过岁月洗礼,灵猴崇拜渐渐上升为一种文化。这也得益于“天时地利”——闽北发达的印刷业和建本的传播。
南宋时期,由于国家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闽北逐渐成为文化繁荣区域,其中刻印业尤为发达。闽北成为全国通俗小说雕版刻印中心,印制发行了大量的平话、戏曲通俗本。
这些说书、戏曲等文艺形式的创造,需要好的题材。而顺昌大圣信俗中的神猴形象,恰好适合。
于是,“大圣”逐渐被刻印故事家所吸纳、采用和改造,并运用故事加工手法,促进广泛流传。据专家考证,朱鼎臣本《西游记》(即《唐三藏西游释厄传》)、杨致和本《西游记传》(即《新锲唐三藏出身全传》)均为建本(建本又称“建安本”、“麻沙本”,是古代在建阳北部麻沙、书坊一带刻印的古籍)。
由于吴承恩《西游记》的巨大影响力,小说中“齐天大圣”孙悟空形象深入人心,还导致了福建新一轮的大圣信俗文化建构。
一些地区的猴神崇拜渐被“齐天大圣”崇拜所取代,如宁德、福州一带不少原本是红毛猴丹霞大圣的庙宇,后改称为“齐天大圣”庙宇。
“偶像”标杆
时至今日,大圣信俗文化已与现代精神文明相结合,释放出满满正能量。
在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传播过程中,大圣信俗文化已经凝练成以“自由灵动、打破束缚”的开拓精神和“不畏艰险、自信勇敢”的冒险精神为灵魂的精神内核。
这样的精神内涵,在顺昌代代相传。如在顺昌各乡镇,一直保留着祭祀“齐天大圣”“通天大圣”的民俗活动。
每年农历七月十七,郑坊镇峰岭村的男女老少,都会举行“大圣”庆典活动。从凌晨开始,一天的活动安排得满满的,巡游、打糍粑、过火山、打油锅、化替身,直至深夜方散。其中,“过火山”“打油锅”的表演,表达的就是不畏艰险的精神。
正因满满“正能量”,大圣信俗文化从大山走向海洋,在海峡两岸、东南亚等地区有广泛的影响力。顺昌宝山“大圣祖庙”每年都会迎来海内外大批归祖拜谒的信众。
2011年12月,顺昌“齐天大圣信俗”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顺昌正在开展大圣信俗文化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
大圣信俗文化发展至今,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闽人智慧的代表性内容,是福建“山尊大圣、海祭妈祖”民间信俗格局的组成部分;也是福建山海文明敢于拼搏的精神体现。
(综合北京晚报、“闽人智慧”编辑部、福建日报、东南网、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