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政经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银发志愿者 讲述古宅深巷故事

三坊七巷旅游热的背后,有一群来自福州市老年大学的志愿者,日复一日为游客们免费讲解坊巷景点

郑大姐(左一)为游客们讲解坊巷故事

N海都记者 郭思琪 吴诗榕 文/图

通讯员 林绿丰

空气中自然飘散着茶香与书香,石板路轻吟着历史的低语,古宅深巷间藏着说不尽的故事,只待有心人的脚步轻轻踏响。据旅游部门相关数据统计,今年7月份,三坊七巷游客量超200万,迎来一波旅游热。而这股热潮的背后,有一群来自福州市老年大学的银发讲解志愿者,他们日复一日穿梭于坊巷景点之间,只为讲好这些故事。

郑琳大姐就是其中的一员。年轻时的她从黄巷走出,年近60岁时又回到黄巷,在讲述三坊七巷故事的六年间,她总是穿着那身志愿马甲,她说,那是她的奖章。

讲述:“我的初衷是来补课的”

郑琳大姐,一位地地道道的福州人,家住三坊七巷的黄巷,小黄楼就在家门口,青砖绿瓦便是她的童年记忆。

年轻时,郑大姐曾听说坊巷里有一座教堂,但四处探寻未果,碰巧遇到一个老伯,她上前询问,但老伯只重复着一句“我过去住在这里”。“我就住在坊巷,却对坊巷一无所知,很悲哀。”这份触动,让郑大姐决定来此“补课”,这也是她成为志愿讲解员的初衷。

“游客被安排给志愿者讲解时,常会对志愿者的专业度提出疑问。”郑大姐说,但当志愿者们以生动的叙述赢得游客信赖时,一句“今天来三坊七巷最值得”的感叹就是对他们努力的回报。

游客:“福州的大妈好有情怀”

成为志愿讲解员的这一路,郑大姐并非一帆风顺。“我们老年人记忆力不好,总是一边记一边丢。”郑大姐想了个办法,她利用景点作为记忆的锚点,观察每一处景致,将文与景相结合,每周有四五天都泡在三坊七巷里,学会“看到什么说什么”,不再死记硬背,将讲解变得生动有趣,让游客们听得津津有味。

“我是个社恐。”一开始面对陌生人说起话来就磕磕巴巴的郑大姐,是如何变得侃侃而谈的呢?一开始,她试着在游客中心外向游客推销自己,“我是这里的志愿者,我可以为你讲解。”许多游客并不理会,她便换一种方式,先从搭上话开始,通过问答和互动的方式,慢慢再开始讲解。

一对来自北京的年轻夫妇在聆听完郑大姐的详细讲解后,与郑大姐互换了联系方式。当天,他们就在朋友圈写下“福州的大妈好有情怀”的感慨。郑大姐十分感动,她说,是坊巷给了他们太多值得了解的历史和故事。

郑大姐深知,坊巷不会嫌弃她,历史不会嫌弃她。正是这份初心与热爱,让她在志愿讲解员的岗位上孜孜不倦地“补课”。

11个红衣银发志愿者,免费讲解景点故事

其实,郑大姐身旁还有10名各具讲解特色的银发讲解志愿者,他们都是福州市老年大学的学生。“老干部局组建了一支庞大的老干部老党员志愿者队伍,我们11人是其中的一支关键力量。”郑大姐说,他们的队伍于2018年5月成立,经培训后正式来到三坊七巷“上岗”。虽然平时都有课程,但这些志愿者总能忙里偷闲,也因此做了一份详尽的每月志愿者值班安排表。

一年四季,每当游客走进三坊七巷“福州市老党员志愿者服务站”,总能看到始终穿着志愿者工服,胸前别着党员徽章和福州市老年大学校徽的志愿者。“虽然夏天套着马甲会比较热,但这身志愿者服装就是徽章,它为我们遮风挡雨。”

他们会同游客一起,来到严复故居、小黄楼、二梅书屋等景点进行一小时左右的免费讲解服务。“一开始只有几个人听,随着讲解的进行,跟着我们的游客会增加到30名左右。”说着,郑大姐带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向下一个景点走去。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