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黄晓燕
黄晓蓉 文/图
试点“综合高中”推进普职融通、开展校企联合培养“3+4”中本贯通、探索市域现代职教发展新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左手升学,右手就业!“近年来,选择职业教育的孩子越来越多,‘职业教育也能成就出彩人生’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今年教师节前后,记者走进泉州多所中职学校,连日来的采访中,泉州多位职校负责人用9个字诠释职业教育: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
亮点 1
有学头,推动普职融通升学不愁!
今秋9月,我省169个“综合高中”班首次亮相,全省逾8000名学生开启升学为主、就业为辅的教学新模式。这也意味着,职校学生的升学渠道进一步畅通,升学机会更多了。
其实,职校就是一座多渠道升学成才立交桥。近几年,从泉州各中职学校“飞”成研究生的屡见不鲜。今年考取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林嘉昱就是毕业于泉州市高级技工学校。在接受采访时,林嘉昱笑着说,“是职校给了我‘重生’的机会,发掘了兴趣,在我心智尚未成熟的年纪里开辟的一条全新道路,让我最终确定了努力的方向,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这两年,如林嘉昱一般逆风翻盘成研究生的泉州学子还不少,毕业于南安职业中专学校的张亿鸿,考取厦门理工学院研究生;毕业于泉州华侨职业中专学校的尤静妮,考取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毕业于泉州市农业学校的黄泽锋,在校期间获得了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的荣誉称号,并收到了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
据泉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省试点综合高中班推进普职融通,接下去将持续推进高职院校建设,积极扩大职业本科专业设置规模,逐步提高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招生比重。而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也以法律形式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职业学校的学生不仅可以读大专,还可以上本科,未来还可以上专业硕士、博士,职业教育吸引力、影响力不断提高。
亮点 2
有盼头,培育技能人才就业无忧!
“一技在手,就业不愁!”近些年,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人才供不应求,就业率居高不下,这也让社会对职教更有盼头。
泉州职业技术大学2020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李嘉楠,于去年秋进入厦门一家全球领先的创新性高科技公司实习,“我充分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运用SolidWorks建模软件,参与到产品设计过程中,得到公司的认可,并获得了当年度‘优秀新人’。”李嘉楠说,今年5月,在由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中,他成功拿下就业赛道职教组银奖,未来,他立志成为一位精密仪器类机械设计工程师。
黎明职业大学校友吴少鹏,如今已是中国文化部文化产业创意创业重点人才,他说,这些得益于大学主修的专业,接触了PS、AI等数字工具的影响。
“近年来,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职业院校学生发展力更足。”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副书记、副校长蔡金佩介绍,该校学生毕业后能迅速融入工作岗位,深受行业企业欢迎。比如,省内石化千亿企业给能源学院毕业生开出十万以上年薪,仍供不应求。“一技在手,就业无忧。”泉州黎明职业大学近五年学生就业率都在98%以上,其中在高端产业或产业高端就业占比60.17%,为安踏、九牧、恒安、盼盼等龙头企业输送技术精英1835人。
亮点3
有奔头
深化产教融合前景广阔!
职业教育,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产业。近年来,泉州市以创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为契机,积极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探索市域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让职业教育实现从“大有可为”向“大有作为”跨越,让人觉得奔头十足。
“职业教育是离产业最近的一种教育形式,它与产业繁荣、城市发展密不可分。”泉州职业技术大学校长吴滨如介绍,去年5月,该校携手创建晋江市域产教联合体,这也是全国首批、全省唯一、全国县级唯一的国家级项目。目前,联合体在校生规模达5.8万人,年社会培训5.6万人次。其中,2023年培养全日制毕业生1.9万名,超40%留在晋江,为晋江的产业发展和创新转型提供了立体式、多元化、全周期的人力资源支撑。
作为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先行者和排头兵,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开展“职教出海”活动,目前已在马来西亚、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建成13个“海丝学院”,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项目26个,为这些国家和地区培养了大批懂中文、当地中资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
记者也从泉州市教育局了解到,泉州将按照“一校一群一产业”的目标,引导职业学校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力争至2025年培育建设100个以上契合泉州产业的产教融合特色专业群。比如,泉州轻工职业学院贴近晋江产业设置专业,形成了以工科为主、经管兼备、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交叉渗透的专业体系,开设了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物联网等33个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