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谈天说地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老福州如何过中秋?

摆塔、捡月华、互赠“中秋饼”,本报邀请民俗专家,讲述福州特有的中秋习俗

N海都记者 罗丹凌

“蒲团趺坐诵琅琅,也学和南礼法王。两字平安教弟妹,今宵莫唱月光光。”清代进士沈绍九(沈桐士)的《中秋拜塔词》中记录着福州人“拜塔过中秋”习俗。拜塔须摆塔,中秋佳节临近,“摆塔”习俗在福州大饭店再度亮相。

当然,除了“拜塔”,老福州人的中秋节还有“捡月华”、“分送礼饼”的独特习俗。今天,我们邀请民俗专家郑子端给大家聊一聊福州中秋节的那些事儿。

“中秋摆塔”

相传与戚继光有关

在福州大饭店的大堂里,一张桌子分为三层:最高层摆放着宝塔,第二层是福禄寿三位神仙与七仙女,最底层有很多各式各样的泥人,比如招财的童子,玩耍的孩童,奏乐的侍女,这些泥人的正中间,摆着水果与礼饼。

如此摆设,让出入大堂的市民都不禁驻足观看。据悉,福州大饭店里从1999年就开始摆塔,并一直延续至今,目的是让“摆塔”这一福州特有的中秋民俗能传承并发扬光大。

民俗专家郑子端介绍,“中秋摆塔”是福州民间的一项特有的重要民俗活动,历史悠久,盛行于明代嘉靖年间。相传戚继光来闽抗倭,连打几场大胜仗,其中一场正逢中秋节。百姓们为庆祝平安,把家里珍藏的古玩等在厅堂摆成古塔的造型,故称“摆塔”。

郑子端说,“摆塔”,有三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一是福州礼饼,最好按照大中小叠放,形成一个塔形。二是苹果,象征着平安。三是桃子,有着长寿的寓意。

“每当中秋节来临,许多人家就在自家厅堂上摆塔,把两三张桌子连起来,中间摆大小土塔,上下左右摆上各种各样的‘土人囝(小泥人)’。”郑子端说,三坊七巷的南后街,以前到了中秋节也有许多卖摆塔用品的,称为“塔市”。

彻夜“捡月华”

是孩子们的大爱

“捡月华”也是福州独特的中秋习俗。

何为“月华”?明代笔记《五杂俎》记录:“人言八月望有月华,或言夜半,或言微雨后,或言不必八月,凡秋夜之望俱有之。或言其五彩鲜明,旁照数十丈,如金钱者百余道;或言但红云围绕之而已。”

郑子端说,在中秋节这天的夜晚,孩子们被批准可以不用早睡,因为他们还要“捡月华”。月亮会落下“月华”,只要把“月华”藏到米缸里,大米就会吃不完;藏到衣柜中,以后会有许多新衣服穿;藏到箱子里,以后金银财宝用不完。孩子们争相“捧”起月光,合拢双手去“藏”。虽然只是传说,但孩子们还是乐此不疲,彻夜守在院子里,等着捡月华。

亲朋好友间

互赠“中秋饼”

除了摆塔、“捡月华”,中秋节时,老福州人还会互赠“中秋饼”。当时,月饼是小饼,取圆月形的,比较简单、经济,一般自家可以制作,以便互赠。圆形的饼,似满月之圆,也含有家家户户都能团结,过好安居乐业的日子的愿望。

随着社会的演进,月饼馅料增多,出现了大型、小型和中型的月饼,印饰和包装也越来越精美。福州中秋互赠的月饼,大型的是晚辈孝敬长辈的馈品,小型的是长辈回赠晚辈的礼物。本来是亲戚之间的互赠,后来城市扩大了范围,朋友之间也有月饼的往来。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